收藏趣談·周叔弢
周叔弢(1891~1984),名暹,安徽至德(今東至)人,前清兩江、兩廣總督周馥之孫。幼讀私塾,后自學英文。1919年隨其叔周學熙經營實業。抗戰爆發后,長期寓居天津。1945年7月出任啟新洋灰公司協理,12月任總經理。從青年時代起就喜好搜藏古籍善本,不惜重金,刻意搜尋。建國后曾捐獻給國家文化機關古籍4萬多冊,文物1000多件。曾任天津市副市長、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買書、藏書又捐書
一生與書籍結緣的周叔弢先生,自幼愛書,十幾歲時他就根據張之洞《書目答問》和莫友芝的書目中所載典籍,開始系統收藏圖書。他從南方移居天津后,更致力于善本、孤本的搜求,不惜巨資。一次,上海來青閣拿來一部宋版《禮記》,他異常喜愛,竟以萬金將其買下。周先生的藏書特點是精而細。他選書有五條標準:一是版刻好,二是紙張好,三是題跋好,四是收藏印好,五是裝潢好。故其藏書“不侈閎富之名,而特以精嚴自勵”,以富有宋元明三代經史子集善本書而名播海內。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嗜書如命的人,卻不斷地將自己的收藏無償地捐獻給國家。
有一天,他見到一部宋版《經典釋文》,為古籍中奇珍,不惜以二兩黃金買下,隨后便捐贈北京圖書館。周叔弢尤其重視那些流失于國外的書籍,只要發現,他就想方設法地購回。宋槧《東觀余論》《山谷詩注》《東家雜記》等書,都是他用重金從日本文求堂書店買來的。但是,這些珍本他一部也未秘藏于私家,最終還是獻給了國家。上世紀40年代他曾為自藏書目作序云:“數十年精力所聚,實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孫私守之。四海澄清,宇內太平,應舉贈國立圖書館,公之世人。”1952~1973年,他先后3次將其珍藏的古籍4萬多冊、文物1000多件,無償捐獻給國家。
可是,令一些人不解的是,這位老先生在捐獻珍貴典籍之后,仍然不斷地買書。閑暇時,他經常徜徉于書店,流連于書城,遇有好書,如逢知己,欣喜之情,難以名狀。年逾九旬,他還在書店購買《文學遺產》《梅蘭竹菊畫譜》《藝苑掇英》一類的書刊。有一天,天津古籍書店復印一部宋版的唐人著作《經進周曇詠史詩》,請他寫一篇跋。50多年前他曾在北京書肆見過此書,原以為難得重逢,如今睹物思往,不勝感慨,立即揮筆作跋說:“這是海內孤本,難得一見;如今復印,可以化身千萬,傳于后世。”老人在接受一位朋友的采訪時說:“過去收藏善本書,舍不得摸,也就難于讀了。現在我買的是復印本、鉛印本,反倒有了讀書機會。上海復印出版我捐獻的宋版《王摩詰集》,這部書我過去也是舍不得摸的,現在我買了復印本,就可以細讀了。”
周叔弢先生就是這樣度過了他買書—捐書—再買書—再捐書的藏書生涯。
周叔弢像
《初學記》刊本(明)
《杜詩詳注》刊本(清)
上一篇:信札趣談·吳稚暉
下一篇:信札趣談·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