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 《新元史》
《新元史》系柯紹忞個人私撰。包括本紀26卷、表7卷、志70卷、列傳154卷,共計257卷。記錄了自元太祖元年(1206年)至順帝子昭宗八年(1378年),前后173年的元代史。
柯紹忞(1850—1933),字風蓀,號蓼園,山東膠州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部左丞、國史院編修等職。中華民國成立后隱居不仕,著述自娛。早年即有志于研究元史,在參與審訂魏源的《元史新編》期間,引發編修新元史的念頭,并開始廣泛收集資料,經過綜合前人有關蒙古與元史研究的成果,歷30年之久,于民國八年(1919年)最終撰成《新元史》。書成后,由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列入正史,1922年印出。后來又進行了修訂,1930年完成最后定本。
無論是在體例上,還是在內容方面,《新元史》都對舊《元史》的缺失進行了部分的糾正和補充。如:本紀部分,在太祖的前面增加了序紀,記述太祖的先祖;列傳部分對西北三汗國、元末帖木兒汗國的歷史,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敘述;柯紹忞還增加了論贊,冠以“史臣曰”三字。另外,在紀傳表志中,也多處進行了增訂補正。
總之,《新元史》的組織系統較為嚴密。部分糾正了《元史》存在的缺漏、失實、錯訛、詳略不均、重復抵牾等不足,但未能補正的部分仍然不少。而且由于它只是直錄舊著原文,未作進一步的融會貫通,導致全書前后筆調不一致,謬誤分歧也時有發生。至于史料價值,卻反而不如舊史。
上一篇:《新五代史》
下一篇:《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