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詩》及《毛詩》
《三家詩》前兩家是以傳授者的國別命名的。《齊詩》的傳授者是齊人轅固,《魯詩》是魯國人申培,后一家《韓詩》則是以燕國人韓嬰的姓氏命名。《韓詩》當(dāng)時主要流傳在燕、趙兩個地區(qū)。
《三家詩》屬于今文經(jīng)學(xué),受到當(dāng)時朝廷的支持,均被立于學(xué)官(《魯詩》、《韓詩》漢武帝時立,《齊詩》漢景帝時立),設(shè)為博士,在整個西漢時期一直居于正統(tǒng)地位。后來《毛詩》盛行,《三家詩》則逐漸衰微。三國時期《齊詩》亡,到了西晉,《魯詩》也失傳了,現(xiàn)僅有一塊不足二百字的石經(jīng)殘碑留存于世。《韓詩》則僅剩下了一篇《外傳》。
《毛詩》是由毛亨傳給毛萇的。毛亨是魯國人,被稱為“大毛公”,簡稱“毛公”;毛萇是趙國入,稱“小毛公”。《毛詩》屬于古文經(jīng)學(xué),漢章帝時,立于學(xué)官。漢末經(jīng)學(xué)大師賈逵、馬融、鄭玄對《毛詩》或作注,或作箋,《毛詩》遂開始盛行。現(xiàn)代所見到的《詩經(jīng)》版本,就是毛氏所傳的《毛詩》。
《毛詩》在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毛傳》為中心形成了所謂的“毛詩學(xué)”。
《毛詩序》,是指列于《詩經(jīng)》各詩之前用于解釋各篇主題的簡略文字,或簡述詩的題旨,或敘述時代背景與作者。《毛詩序》又分為《大序》和《小序》。《大序》似總論,說明《詩》的教化作用,相傳為子夏所作;《小序》一般列在各詩之前,解釋各篇主題。《小序》每章一條,以史證《詩》,相傳為東漢魏宏所作。也有人認(rèn)為《詩序》是總論詩的綱領(lǐng),并沒有大小之別。
《詩序》對《詩經(jīng)》的解釋,不少屬于牽強附會,許多解釋曲解了詩篇的本義。但《詩序》是先秦至漢代儒家詩說的總結(jié),有一部分解說可以和先秦其他古籍互相印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如歷來被人們重視的《詩大序》中的一段著名論述: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盡,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fēng)俗。
這段詩歌理論論述了詩與志、志與情的關(guān)系,提出了詩歌和時代、政治的關(guān)系,并且對吟詠性情的詩歌的教化作用進行了肯定。
上一篇:《七略》
下一篇:《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