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石濤
《石濤》:石濤 明崇禎十四年—清康熙四十六年后(1641-1707后),俗姓朱氏,名若極,字石濤,號清湘,又號大滌子,晚號瞎尊者,自稱苦瓜和尚,明楚藩后。工山水人物,蘭竹花果,筆意縱恣,脫盡窠臼。嘗客粵中,所作每多工細,矩唐、宋。晚游江淮,粗疏簡易,頗近狂怪,而不悖于理法。王麓臺嘗云:“海內丹青家,未能盡識,而大江以南,當推石濤為第一,予與石谷皆有所未逮。”其推重如此。著有《畫語錄》。
《石濤》:主要閑章:搜盡奇峰打草稿 我法 靖江后人 苦瓜和尚 濟山僧 瞎尊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孫原濟之章 大滌子
搜盡奇峰打草稿
石濤《畫語錄·山川章》云:“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目的是使山川與作者神遇而跡化,人與自然的相互感發,通過筆墨而傳達出來。體現的是自我與天地萬物相互陶詠的狀態。
搜盡奇峰打草稿
我法
陳撰《玉幾山房畫外錄》載石濤《自畫山水》跋云:“吾昔時見‘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善為近世畫家專演襲古人,論者亦且曰‘某筆肖’、‘某筆不肖’,可唾矣。及今番悟之,卻又不然。夫茫茫大蓋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則無往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總之,意動則情生,情生則力舉,力舉則發而為制度文章。其實不過本來之一悟,遂能變化無窮,規模不一。吾今寫此卷,并不求合古法,亦并不定用我法,皆是動乎意、生乎情、舉乎力、發乎文章,以成變化規模,則論者指而為吾法也可,指而為古人之法也,亦無不可也!”在這段文字中,石濤既反對食古不化地所謂承襲“古法”,也反對以“我法”相標榜。并提出“古法”和“我法”實為一法。前提是要動乎意、生乎情、舉乎力、發乎文章,以成變化規模。指出了“古法”和“我法”的內核,以此發之,才能通天地古今,真是見解深邃,發人深省。
我法
靖江后人
李驎《虬蜂文集》有《大滌子傳》云:“大滌子者,原濟其名,字石濤,出自靖江王守謙之后。守謙,高皇帝(朱元璋)之從孫也。洪武三年,封靖江王,國于桂林。傳至明季南京失守,王亨嘉以唐藩(朱聿鍵)序不當立,不受詔,兩廣總制丁魁楚檄思恩參將陳邦傳率兵攻破之,執至閩,廢為庶人,幽死。是時大滌子生始二歲,為宮中仆臣負出,逃至武昌,剃發為僧。”這則傳記明確交代了石濤的身世,是靖江王守謙之后,明末靖江王朱亨嘉之子。
苦瓜和尚 濟山僧 瞎尊者
靖江王朱亨嘉自稱“監國”,兵敗被擒時,石濤“為宮中仆臣負出”,由桂林逃至全州,為求活命,只得投全州湘山寺落發為僧,以求庇護。逃出桂林時,石濤只有三歲,可見,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都是在湘山寺度過的,這里的生活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以至于他后來在書畫上還常蓋有“清湘”“湘源谷口人”等印章,寄托的就是對故國的思念之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孫原濟之章
石濤曾拜高僧旅庵本月為師,旅庵本月為天童寺住持木陳道忞的法嗣(木陳道忞出自密云圓悟之門)。木陳道忞在清初以高自標置、好出風頭聞名禪林。出道得勢后,另立山頭,依“道本元成佛祖先,明如昊日麗中天”十四字“傳祖演派。”旅庵法名本月,屬“本”字輩;石濤拜其為師后,屬木陳道忞一支的“元”字輩。案燈譜石濤為臨濟宗第三十六代傳人。他刻用此印,是以顯示其在臨濟宗內的師承關系。
大滌子
石濤晚年寓居揚州后,披淄衣,做和尚的觀念日趨淡薄。轉而傾向于道教。取“大滌子”的號,就是表明自己“向上一齊滌”,與佛教脫離關系的意思。陶蔚《贈大滌老人》詩小注云:“即苦瓜也,忽蓄發為黃冠,題其堂曰‘大滌’,同人遂以呼之。”他自己有詩云:“愛爾隱居清且佳,風致宛若神仙家。白石新煮潤如玉,丹火出林紅似霞。豈無大田種嘉秫,亦有別澗流桃花。飄零江海未歸去,笑我肅肅雙鬢華。”已完全是一派煮石煉丹,試求長生不老的道士作風了。
靖江后人
苦瓜和尚
濟山僧
瞎尊者
善果月之子天童忞之孫原濟之章
大滌子
上一篇:信札趣談·瞿宣穎
下一篇:扇面趣談·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