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淮陰(屬今江蘇省)人。父母早亡,家貧如洗,既不會經商,又不愿務農,常寄食他人。后寄食于一亭長家,久之,亭長妻厭之,一日故意早食,不為備食。信知其意,自是不再往。至城下釣魚,有一漂母(在水邊漂洗衣物之老婦)哀憐之,賜飯數十日。信曰:“吾必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公子)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少年亦辱之,謂信曰:“好帶刀劍,怯耳。”當眾激之曰:“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兩腿之間)。”信果從其胯下而出,一市皆笑,真以為怯。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起義者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梁戰死,其部歸項羽(梁侄),信為郎中。自是常獻計獻策,而羽不能用。
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都南鄭(屬今陜西省)。信在楚不得志,乃歸漢,為連敖(武官名)。不久,信等十四人犯法,十三人已斬;至信,信仰視,見滕公夏侯嬰至,嘆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之不斬;與之交談,大悅之,言于漢王。漢王以之為治粟都尉。信數與丞相蕭何語,何奇其才。
時漢軍將士皆思東歸,多有逃亡者。信度何已言于漢王而不重用,亦逃去。何不及上報,即追之。有人告:丞相逃亡。漢王怒,如失左右手。居二日,何歸。漢王且怒且喜,罵曰:“若(汝)亡,何也?”對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漢王曰:“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漢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于信者,國士無雙。”“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漢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漢王曰:“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漢王曰:“以為大將。”于是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漢王許之。諸將聞將拜大將,各以為大將屬己,皆喜。及拜,乃韓信,全軍皆驚。
拜禮畢,漢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項羽)?”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曰:“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繼而言及項王之為人,信曰:“項王喑惡叱吒(發怒喝叫),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和好),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逐義帝置江南,所過無不殘滅。”“坑秦降卒二十余萬,唯獨邯(章邯)、欣(司馬欣)、翳(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漢王大喜,自恨相見太晚,遂從信言,部署東出。
八月,漢軍暗渡陳倉(在今寶雞市東),占領關中。次年初,揮兵出關,先后占領洛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四月,漢軍大敗于彭城,退至滎陽(屬今河南省),項王追之急。信發兵來會,破楚,使不能西。自是楚、漢戰爭轉入相持階段。
八月,信為左丞相,領兵擊魏(因魏叛漢降楚)。信自滎陽西入關,選臨晉(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夏陽(今陜西韓城縣)間為渡河點。時魏軍主力集中于蒲板(在今山西永濟縣北)、臨晉渡,信遂于臨晉西岸大事集中船只,佯作攻擊之狀;然后令步將曹參秘密移師于夏陽,巧渡黃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臨晉魏軍之側背,支援大軍渡河。兩軍渡河后,即合兵攻安邑(在今運城縣東北),大破之,擒魏王豹于東垣(在今垣曲縣西);繼攻占魏都平陽(今臨汾縣),盡定河東五十二縣。
信既定魏,請增兵三萬人,北伐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漢王許之,遣趙王張耳同往。信先破代,擒斬代相夏說于閼與(今山西和順縣)。然后,以兵數萬,取道井陘(屬今河北省,此條路線,亦即秦始皇伐燕、趙之路線),擊趙。趙王歇與成安君陳余率軍二十萬,馳至井陘口(在今河北獲鹿縣西),筑壘以守之。信遣間諜潛入趙軍搜集情報。
時趙之廣武君李左車說陳余曰:“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并行),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兩將軍之頭可致于戲下。”此實為一高明之策。但陳余乃一好儒術之士,自稱義兵,不搞詐謀奇計,遂拒左車之策。
信得知上述情報,大喜,急令進軍,進至距井陘口三十里,先使將軍灌嬰率輕騎二千埋伏于蓖山(即抱犢山,在今獲鹿縣西)。又使萬人先行,于冶河東岸,背水布陣。次日拂曉,信引大軍誘敵,向井陘口鼓行而進。趙軍迎擊,信即令拋棄旗鼓,向背水陣退卻。趙軍空陣而出,奮勇追擊;漢軍皆殊死戰,趙軍不能勝。至是,漢伏兵盡出,占據趙陣地,盡去趙旗,換成漢旗。及趙軍還,見自己陣地盡為漢旗幟,皆大驚,潰亂,四散逃走。趙將雖斬退者,但不能止。信揮軍攻之,大破趙軍。陳余、趙王率殘部向邯鄲方向退卻,信緊追不舍,再破趙軍于北(今高邑縣),擒斬陳余。繼追斬趙王于襄國(在今邢臺縣西南)。信令:毋殺廣武君李左車,有生得者賞千金。及軍士縛左車至,信親為解縛,以師禮待之,請教下燕之策。左車曰:“今將軍欲舉倦敝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為將軍計,不如按甲休兵,鎮趙撫其孤。”“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齊必望風而服。”信欣然從其計,遣使至燕,燕果從風而服。信兵不血刃而得燕,此乃用李左車之功也。
信之大勝,對楚、漢戰爭影響極大。自是,漢漸獲優勢。
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漢王聽從廣野君酈食其之言,使之說齊以歸漢。食其至齊,齊王果愿與漢和,罷戰備,與食其縱酒為樂。而時信正引兵東向,途中聞食其已說齊歸漢,欲止兵。辯士蒯徹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且酈生,一士,伏軾(車前橫木)掉(搖)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以數萬眾,歲余乃下趙五十余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信從之,遂渡河。次年十月,信進至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南)。齊王以食其賣己,烹之;東走高密,求救于楚。
項羽使將軍龍且將兵二十萬,以救齊。至高密,與齊合兵。有人說龍且曰:“漢兵遠斗窮戰,其鋒不可當。”“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地,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龍且不從,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寄食于漂母,無資身之策;受辱于胯下,無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
十一月,信軍與齊、楚軍夾濰水(今濰河)而陣。信夜令人備袋萬余,滿裝沙,塞水之上游。繼而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之。信待龍且軍半渡,即決沙袋,水大至,龍且軍被隔于東西兩岸。信揮軍急攻,大破之,斬龍且。東岸楚軍聞風潰逃,信驅軍渡水急追;至城陽(今莒縣),楚卒皆降,擒斬齊王。至此,齊、楚聯軍全部覆沒。
信既破趙降燕,又全殲齊、楚聯軍,名聞天下,項羽亦為之震恐。信實權在握,頭腦開始發脹,乃使人言于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近)楚。請為假王以鎮之。”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你)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急踩漢王足,附耳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遂以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
項羽聞龍且死,大懼,乃使人說信曰:“漢王,項王掌握中數矣,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背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必終為所擒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以項王尚存也。”“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足下與項王有故,何不反漢與楚連和!”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人深親信我,我背之不祥。”
楚使已去,蒯徹亦勸信背漢王自立,乃以相人之術說信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當今兩主(項羽、劉邦)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又曰:“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獸盡而獵狗烹。”“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蓋聞‘天與勿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蒯徹之言,對信影響較大,信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蒯徹復嘆曰:“時乎時,不再來!”然信始終猶豫,不忍背漢。
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楚、漢決戰,漢王征信與魏相彭越。信、越皆不至,楚大破漢軍。漢王問其原因,張良曰:“二人未有分地。”從之,即封二人,信遂引兵來。
十二月,項羽敗退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被漢軍團團圍住。信令士卒皆唱楚歌。項羽聞而大驚,趁夜突圍走,自刎于烏江(在今和縣東北)。楚、漢戰爭以漢王之勝利而結束。戰后,漢王即馳入韓信軍,奪其軍,改立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蘇宿遷縣)。信至楚,見漂母,賜千金;召曾令己出胯下者,以為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至此。”
二月,漢王即皇帝位,是為漢高祖。時項羽將鐘離昧逃至信處,高祖素怨昧,令信捕之,信不從;又信初至楚,巡視縣邑,陳兵出入。凡此種種,高祖深疑之。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告信謀反。高祖以此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又問護軍尉陳平,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將不能及,舉兵攻之,是促之戰也,竊為陛下危之!”并建議:借南游云夢(其所在地,說法不一,通常指今日洞庭湖、江漢平原湖群),會諸侯于陳(今河南淮陽縣),伺機擒之。高祖從其計。
信聞高祖將南游云夢,自疑懼。有人謂信曰:“斬鐘離昧以謁上,上必喜,無患。”信從之。及至,高祖令武士縛之。信曰:“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及高祖回至洛陽,赦之,封為淮陰侯。信自知高祖畏恨其能,于是多稱病不朝;又居常怏怏,羞與周勃、灌嬰同列。
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代相國陳豨反。帝令信從擊之。信稱病不往,而暗與豨通謀,欲襲呂后、太子。時信舍人得罪于信,信欲殺之。舍人弟上告信反狀于呂后。呂后與蕭何謀:詐令人從高祖處來(高祖正率軍平叛),言豨已得,處死,群臣皆賀。蕭何哄信入賀。及信入,呂后令武士縛之。信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被斬于長樂宮,夷三族。
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正月,高祖平亂歸來,聞信死,且喜且憐之:喜者,除心腹之患;憐者,因其功大。
韓信是中國古代著名將領,他自小刻苦研究兵書,精通兵法。及為將,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故戰必勝,攻必克。他有很強的組織指揮能力,“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邦對韓信的軍事才能也是很佩服的,曾稱道:“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有大功于漢,史謂:“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然終被殺。究其原因,劉邦有逼反之嫌,功高震主。加之信貪圖功利,要求封地;尤為嚴重的是,以不出兵相要挾而求封地。由是引起劉邦的懷疑;及滅楚,邦即解其兵權。信不滿,反意漸起,終于走上謀反之路。司馬光曰:“乘時以僥利,市井(商人)之志也。”司馬遷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上一篇:《韓信》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韓擒虎》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