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人道
古代哲學用語。與“天道”相對。指人事,為人之道,社會秩序或社會倫理規范,以及人類活動的特點等。鄭國大夫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可見人道觀念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孔子說:“士志于道”,指的也是人道。道家強調人道與天道的區別。《老子》:“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莊子》:“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儒家強調為人之道。孟子以仁義為人道之本。《禮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仁、義、禮、知,人道具也。”明清之際王夫之強調人改造自然、治理社會的作用,提出要“以人道率天道”。清代戴震反對理學家“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提出“人道,人倫日用身之所行者皆是也。”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井岡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