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牙行
中國古代和近代城鄉市場為買賣雙方介紹交易、評定價格、提供倉儲食宿并抽收傭金的居間商。牙行起源于漢代,始稱駔,駔儈,到唐代稱牙、牙郎、牙儈,至宋、元、明初,稱經紀、行老等,其活動只限于說合買賣。牙行的正式稱謂出現于明代中末期。以前的牙多屬個體經營,活動方式主要是在各居商停客的店和堆放貨物的邸之間往來說合。明初,朱元璋曾想以邸、店、牙合而為一的官店來代替牙人,但實際上官店不僅沒有代替牙人的活動,有些牙人卻仿照官店形式,發展成了擁有鋪面、堆棧以及客房等設備,雇有帳房、莊客、看貨、幫手等必要人員的牙行。明中期以后的牙行持有官府發給的牙帖,有官牙和私牙之分。至清代,由于有帖之家視牙帖為奇貨,父子相傳,也有的一人領帖,多人經營,加之無帖私牙漸多,至使牙行泛濫,其職能也從介紹交易,提供食宿倉儲發展到自營買賣,代辦運輸、起卸、報關,代客墊款收帳等,活動范圍日漸擴大。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牙行為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剩余產品進入市場牽線搭橋,促進了商品流通的發展。但同時也有操縱價格、壟斷行市,甚至坑蒙拐騙的行為,對商品流通產生消極影響。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不斷發展,一些商人竭力擺脫牙行的干預。特別是鴉片戰爭后,有的牙行演變成外國洋行搜刮中國農副產品的代理人,聲望和勢力逐漸衰落。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火焰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玄奘游學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