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機不當難取勝
庫圖佐夫是聞名于世的俄國軍事家,曾在俄軍元勛蘇沃洛夫手下工作了近6年之久,戰功卓著。很快由少將晉升為中將,名聲顯赫一時。然而,這位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軍事家,卻在1805年對拿破侖的法軍在奧斯特利茨的會戰中,慘遭失敗。
事后,沙皇亞力山大一世將失敗的責任推諉于庫圖佐夫。然而,事情的真相要復雜得多。
1804年,俄國參加了反拿破侖一世法國的反法同盟,根據協議,俄國在1805年派出兩支軍隊進入奧地利,其中一支軍隊的司令就是庫圖佐夫。1805年,他指揮的5萬俄軍原定在奧地利與普魯士軍隊會師,但在未會師之前,普軍就被拿破侖擊潰,結果形成了庫圖佐夫單獨面對對方占有極大優勢兵力的局面。為了保存俄軍不被殲滅,庫圖佐夫于10月指揮軍隊采取了退卻機動行軍,擺脫了被合圍的危險。接著,庫圖佐夫請示同盟準備率軍從奧爾米茨撤至俄國境內,以待俄國援軍和來自北意大利的奧軍到達后,轉入強大的反攻。
但是,庫圖佐夫的意見被同盟最高指揮部否決,在亞力山大和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一世的極力催促下,庫圖佐夫的軍隊被迫重新深入奧境,尋找戰機,與拿破侖法軍接仗。不久,雙方在奧斯特利茨展開了決戰。因兵力及裝備和后勤等方面的差距,俄軍很快處于劣勢。盡管在戰斗中,庫圖佐夫全力扭轉戰局,但最終未能擺脫失敗的命運。
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勝利,使拿破侖威信更高;而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失敗,給這位俄軍著名統帥記錄了極不光彩的一頁。
但是,認真追究起來,庫圖佐夫似乎不應該負有主要責任。其一,他提出撤軍是因為當時決戰的時機尚未成熟,但被拒絕。其二,在具體交戰后,沙皇亞力山大還對庫圖佐夫的具體指揮進行干預。所以,交戰的時機不當,強求庫圖佐夫取勝實在是難上加難。
上一篇:無謀貪權必遭禍
下一篇:時調小曲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