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民本思潮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政治思想的一場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文化變革。指以孟軻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摒棄夏商時期的神本觀念和君本思想,高度重視人的力量和民眾的地位與作用。春秋時期,巫史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較西周大為下降,人們心目中的“天”,已從“惟天監下民,典其義”的人類臨視者、執法者,變為人類的朋友,“天之愛民甚矣”。甚至認為:人重于神,“民,神之主也”;而且國之滅亡不再取決于天和神,而是取決于民。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因而主張“仁政”、“愛民”、“利民”、“與民同樂”、“聽政于國人”以鞏固統治。這種民本思潮在士階層的推動下,經老聃、孔丘、墨翟至孟軻達到頂峰,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這些思想雖非帝王所能完全接受,但對當時及后世眾多開明君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美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民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