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方言文化·吳越方言區的歷史演變及現狀
(1)吳方言區的形成
吳語是古漢語進入吳越地區后,受本地土語影響后產生的一種方言。這也是我國非官話方言區形成的共同規律。那么,吳越地區的“土語”到底是什么呢?一般地講,后人稱作古越語。江南是我國古文明的兩大發源地之一,甚至是我國最早升起文明曙光的地方。而語言是人們思想交流的產物,自然江南也有悠久的語言。只可惜,三代以來,江南發展緩慢,古越語也遲遲不能變為文字。到了春秋晚期,“次生國家”吳越強大起來,需要文字時,便被迫借用了漢字,后人稱“鳥篆”。吳越滅亡后,尤其是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吳越地區便完全使用了漢文字。文字雖統一了,但吳越地區人所使用的古越語卻仍有生命力。語言不像別的東西,它一旦產生,便有相對的穩定性。
吳語的形成過程,大約是從秦漢開始的。秦漢以來,吳越地區開始了人口大遷徙活動。古越民被迫向山區、南方遷徙,或者被強行遷徙到浙北、皖南。同時,又將北方漢人大量遷移到吳越地區。人口結構的改變,加快了吳越地區的漢化過程,也開始了古漢語與古越語的融合過程。至此,“吳揚越”方言區逐漸成型。這時的吳語,底子是上古漢語與古越語,可能詞匯是漢語,讀音是越語,很土氣,和北方人所用漢語距離較大,所以,仍被北人視為南蠻駃舌之音。 西晉以后,北人大規模南移,甚至連朝廷也搬到了江南。這些南來的北方人,一到江南,就發現吳語與他們所使用的“通語”(晉語)相差很大,聽起來很困難。剛開始時,北人為了在南方站住腳,也學吳語。如東晉元老王導,便會講吳語。甚至會見北方人劉長真時也夾雜濃厚的吳語腔,因此劉長真聽不懂,回答別人說:“未見他奇,唯聞作吳語耳”(《世說新語·排調》)。后來,北方人勢力漸強,便不再學吳語,“晉語”成了權威語。南方人為了在政府中站住腳,也開始棄吳語,學晉語。南京至鎮江一帶,北方移民特別集中,久而久之,晉語取代吳語,形成了江淮官話區。江南清一色吳語區局面被打破。
隋唐以后,北方方言作為內部較一致的方言大區形成。宋人沈括首先提出了“北人音”概念。而在南方,則形成了吳、荊楚(湘)和閩三種方言。南宋時代,吳語的分布地域比現代要大一些。大致包括今浙江全部、上海全部、蘇南(除寧鎮地區)、蘇北的通州和海門、江西的婺源、玉山、上饒、永豐,福建的浦城、安徽的皖南(當涂除外)。南宋時代,二級行政區定型,內部方言片也逐漸成型。大致說來包括五片:
第一片包括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是吳語的核心區。第二片是皖南地區。本片的北部在南宋以前已受北方話影響,到了南宋已成粉紅色吳語。第三片包括衢州、婺州、處州。秦時,此地有大末縣,唐時成衢州。衢江流域從溯靈溪,逾仙霞嶺、下松陽溪,開發成新區。東漢時置平昌、松陽二縣,為處州的前身。方言較接近。第四片是臺州。臺州地處溫黃平原,曾是東甌國的統治中心,所以方言較接近。第五片是溫州。溫州地處浙東南隅,東鄰大海,北面和西面有崇山峻嶺阻隔,是一個封閉型地塊。它和外界接觸困難,漢化慢。但內部則因有三條大江橫貫東西,沿海又有溫瑞平原連接南北,交通方便,所以方言較接近。溫州話在南宋時已很有特色。南戲作品《張協狀元》便是溫州人用溫州話編成的。
至此,現代南方方言格局基本奠定。據元末吳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所錄“射字法”字母詩考證,吳語聲母系統已奠定。明清以后,吳語的分布范圍僅作了些局部的變動。如明季閩南話進入溫州地區,太平天國后,皖南地區大片地方變為官話區。上海話也在清代由嘉興話讓位給蘇州話,民國以后,上海話又成了權威土語,嘉興、蘇州等地人反而回過頭來要學上海話。
(2) 吳方言的內部差異
吳語是古漢語與古越語融合而成的。這個融合過程,是和吳越地區的漢化過程一致的。吳越地區的漢化是由北向南的,由平原向山區的,吳語的演變也是如此。因地理條件的不同,吳越北部漢化深,南部淺。吳語因此也明顯地以錢塘江南岸桐廬、諸暨、嵊縣、新昌一帶為界,分成南北兩大片。北片因漢化深,內部較一致,接近官話。而南片則因漢化淺,分歧大,帶有更多的古越語色彩,土味很重,和北片的交流既有困難,更勿庸說和現代普通話交流了。
目前,學術界習慣將吳語分為五大片,即:太湖片、臺州片、東甌片、婺州片、處衢片。
(3) 方言島
正如大?;蚝粗杏袓u嶼一樣,方言區也有一些孤立的方言點,這便是“方言島”?!皪u”內人操另一種語言。吳越地區的方言島很多,據研究,有十多種。譬如金壇、吳江、沙州西北部地區人,操江淮官話。浙江長興人操北方官話。慈溪觀城鎮、宜興山區、浙江潛陽人說福建話。象山爵溪鎮人講官話。蒼南金鄉人則講半官話。方言島的形成,有多種因素,主要是墾荒、駐防、戰亂等人口變遷造成的。爵溪觀城、金鄉是北方人駐防此地后,蕃衍而成的。長興是河南人遷移到此所致。杭州話是因戰亂避難所致。
杭州在南宋以前是純吳語區。北宋末開始,因避戰亂,北方人大量南徙浙江,尤其在此建都幾十年,杭州城成了北方人的天下,久而久之,汴語代替土話,成了半官話性質的杭州話。杭州話的詞匯系統以官話為主,但語音、語法屬吳語,是一種混合語。由于杭州話是汴語與吳語融合的產物,而北方人又以居城內為主,所以,杭州話的流行范圍十分狹,僅以城區為主。走出城門,便是吳語區了。
中國的方言,以長江為界,大致可分成南北兩大塊。比較而言,北方較統一,而南方則分歧大,有吳、閩、粵、湘、客家、贛六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們以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古越語的影響。長江以南,是百越生活區。古越語和古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二是農業民族的穩定性。南方文化根柢深,對北方文化有一種吸收力,受外來文化沖擊小,故語言長期“割據”難統一,和東北地區情況正好相反。
上一篇: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中原交往數千年的絢麗文化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尚文風氣·吳越的尚文風氣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