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鄭成功墓·東南爭半壁海外有孤忠
鄭成功(1624—1662),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1645年,南明隆武帝賜姓朱,才改名成功,被人們尊稱為“國姓爺”。
1661年鄭成功揮師東渡,橫越臺灣海峽,在臺灣人民的支持下,收復了被荷蘭占領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島,在中華民族反侵略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臺灣回歸祖國后,他又著手大力開發臺灣,興教勵耕,為臺灣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卻不幸在壯年之時病逝于臺灣,原葬在臺南洲仔尾。1699年,其孫鄭克塽將其靈柩遷回故鄉,葬于南安縣康店鄉復船山鄭氏祖塋內。隨同遷葬的還有其父鄭芝龍的木主、母田川氏、妻董氏、兒鄭經和媳唐氏的靈柩。為何要遠渡重洋、千里迢迢送靈柩歸葬?鄭克塽在《鄭氏附葬祖父墓志銘》中說:“鴻漸之麓,佳城郁蒼。山環水繞,回抱崇岡。惟予先世,靈魂是藏。迨及父祖,遠葬殊方。卜遷葉吉,歸此故鄉。祖孫同室,父子同堂……后人守之,永世不忘。”
當時鄭成功的遷葬場面非常隆重,他雖曾力主反清復明,但他驅除荷夷、收復國土的民族正氣,使清朝統治者亦深表敬佩。康熙皇帝不僅將他的靈柩遷葬故里,還特地下敕遣官一路護送,并作挽聯:“四鎮多弍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p>
鄭成功陵墓原來比較簡樸,是用三合土拌糖水灰構筑的土堆墓,墓碑、墓道用花崗巖石塊砌成。墓分九室列三排,安放九具特別高大的朱紅色靈柩,墓室前另有一小間“墓志銘廳”,放置鄭經和鄭克塽分別書寫的《石井樂齋鄭公暨妣郭氏墓志》、《鄭延平王附葬祖父墓志銘》。墓前還有一對14米高的八角形華表,頂端各蹲踞一只石獅;華表下豎有立旗桿用的九對石夾板,左五右四。整座陵墓顯得既簡樸又肅穆。
1962年2月1日,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周年紀念日,政府特地撥款修葺了這座陵墓,墓前加砌多級花崗巖石級,右側增建了涼亭,并在墓前豎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以表崇敬。憑吊英靈,令人想起鄭成功生前寫的那首氣壯山河的《復臺》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惠山·世有愚公辟新谷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潛山·東吳二喬胭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