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學案
又名“慶元黨禁”,是南宋寧宗時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權力斗爭禍及學術和教育的事件。宗室趙汝愚與外戚韓侘胄曾共同擁立寧宗。趙汝愚升為宰相,韓侘胄遷樞秘院都承旨。以后兩人爭權不已,趙汝愚利用朱熹、彭龜年等學者抨擊韓侘胄“竊國弄權,不去必為后患”。韓侘胄則指使諫官參奏趙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慶元元年(1195)二月,趙汝愚去相位,后被迫自殺,大權歸韓侘胄,朱熹,呂祖儉等學者亦遭到貶逐。二年(1196)八月,貶斥朱熹等所講理學為“偽學”,加以禁止。慶元三年(1197)十二月頒布“偽學逆黨”黨籍,列名有趙汝愚、周必大、朱熹、彭龜年、陳傅良、蔡元定等一大批學者受到處罰,不準講學,不準刊行著作,并關閉了他們講學的書院,南宋書院教育因而受到壓抑,株連了不少學者和學生,弄得那些有學問有名聲的人惴惴不安,一般的求學士子也不敢再求師問學,銷聲匿跡,不敢出頭露面。甚至有些人還故意做出道德敗壞,行為卑鄙的樣子,以回避自己過去的名聲。
教育是要為政治服務的,但當教育卷入無原則的政治黨派的斗爭中去的時候,卻是無是非之可言的。它一方面使政治斗爭更加復雜化和殘酷化,另一方面也只會使學術和教育的發(fā)展帶上嚴重的偏見,走入歧途。教育只能通過培養(yǎng)人才來為政治服務。
上一篇:偽君子王莽的可恥下場
下一篇:偽托與“替身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