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興城·“第二北戴河”
興城,像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鑲嵌在渤海之濱的“遼西走廊”上,它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氣候宜人,人稱“第二北戴河”。據史料記載,興城在夏、商、周屬孤竹國地,戰國為燕地,秦屬遼西郡,漢歸徒河縣,晉慕容氏置集寧縣,隋、唐傳為遼西郡柳城縣,遼代歸嚴州,金代為興城縣,元代屬瑞州。民國十六年《興城縣志》載:“出山海關,越綏中有大邑,曰寧遠,在明為衛,在清為州,隋唐之柳城、瑞州,金之興城也。”
民謠曰,“興城五件寶,城、泉、山、海、島”,這五寶確是興城的驕傲。
寧遠古城 風云激蕩
在全國僅存的有完整城墻的西安、山西平遙、湖北江陵、福建崇武和興城六座古城中,唯興城集古城、溫泉、秀山、海濱、菊島于一體。興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明初,這里屬遼東都司廣寧衛前屯、中屯二衛地,本無城廓。宣德三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督造了這座城池,建衛治名寧遠。當時的寧遠城“周圍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門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第二年又“增筑外城,周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門四: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門設樓,四角設臺,城廓之間為護城河,河深1.5丈。這座古城,歷經了五百五十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的洗禮,外城早已蕩然無存,現存之興城古城為原寧遠之內城,是我國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明城。城呈正方形,墻高10米,頂寬5米,用青磚巨石砌成。四面均設城門,門外有半圓甕城。城內十字大街相交于古城中心,建鼓樓一座。登樓遠眺,古城風光盡收眼底。
興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末年,一代天驕努爾哈赤在此敗北,身中明將袁崇煥的紅夷大炮炮彈,不久傷發而死。皇太極繼之而來,仍舊不克,只得繞道入關。一代名將袁崇煥,盡管擊退了后金軍隊的進攻,取得“寧遠大捷”,最終仍然死于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之手。崇禎十二年(1639),寧遠城被清兵攻陷,守將金國鳳父子浴血奮戰于城北窟窿山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
興城溫泉 有恩有怨
如果說興城古城給游人以歷史的滄桑和悲涼之感,那么,遐邇聞名的興城溫泉帶給游人的又是另外一種全新的感受。興城的溫泉在城東南2.5公里處,是由地下溶巖的作用形成的天然礦泉,水溫70℃左右,泉水無色、無臭,清澈透明,含有鉀、鈉、鈣、鎂、銨、硫磺、氡等十余種元素,屬礦物弱堿性食鹽泉,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對大骨節病、慢性婦科病、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等許多疾病及外科手術后恢復都有良好療效。現在,這里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溫泉療養地之一。
早在遼金時期,興城溫泉已負有盛名。北宋許亢宗《宣和奉使金國行程錄》中記載:“第十八程自萊州(今前衛)八十里至海云寺……去海半里許,寺后有溫泉二池。”《遼東志》記載,明寧遠衛都指揮使韓斌曾在溫泉上筑石亭,“旁為堂三楹,引流于中,以為澡雪之所”。明崇禎年間,又在溫泉附近建湯泉寺。這說明在明朝時,興城溫泉的療養價值就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
然而,這里并非都是鶯歌燕舞,歷史上也曾演出過一幕慘烈的悲劇。乾隆四十四年初夏,乾隆皇帝東巡寧遠,知州臧根嵩為表忠心,請乾隆皇帝到湯泉沐浴,以解一路之勞。隨駕大臣和珅說,“我主切莫從之,陛下龍體,怎奈入湯,豈不戲耳”,乾隆聽了大怒,不問青紅皂白就下令將臧根嵩的頭砍下,但死尸卻不肯倒下,眾知其死冤枉,就特地為他立了塊有碑身而無碑額的墓碑,以鳴冤后世。這是溫泉附近龍王廟前“無頭碑”的來歷。
美人臥睡 天后顯靈
興城的山,叫首山,位于城東3公里。因頂上三峰并立,又稱三首山。首山為興城名山勝境,有“三首并立”、“美人臥睡”之稱。《寧遠州志》載:東南坡有泉形成瀑布,稱之“三首懸流”。而今登臨首山,“三首懸流”雖然見不到了,卻可見輕云薄靄繚繞三峰,美景秀色不可勝收,被稱為“三首云冠”,自古為興城八景之一。首山地勢險要,山上的圓形烽火臺讓人憶起久遠年代里的金戈鐵馬。
登上烽火臺,東眺日出,遠瞻蒼海,“天開云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興城的海,猶如北國雪原林海中的少女,另有一番樸實、剛烈與秀美融為一體的魅力。海濱浴場綿延14公里,沙細灘緩,不輸山海關內“北戴河”。興城海口,面臨大海,正向朝東,建有一座古剎“天后宮”。相傳,天后姓林,名默,是宋朝時福建蒲田縣一漁家女子,她“生而神異”,能乘席渡海,于驚濤駭浪中救助海上遇險船只,眾人尊稱為“龍女”、“神女”,成為人們敬仰膜拜、神通廣大的海上女神,并修廟供奉,稱“天后圣母”。興城的天后宮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天后宮與其它佛、道、儒等古廟不同,它是沿海人民奉祀海神的地方,也是漁民們聚會娛樂的場所。從清朝初年起,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圣母誕辰日,興城都要舉辦皇會(即娘娘會),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組成各有特色的民間花會,如扛箱會、法鼓會、獅子會、華蓋寶輦會、提爐老會、高蹺會等等,載歌載舞,十分熱烈。天后宮的周圍,又是海上商貿交易、貨棧的集中區。興城天后宮內有一幅記實風物彩色壁畫,繪有以此“天后宮”為中心的海濱實際面貌:廟前有兩家大棧店,靠南一家是“興隆海棧”,靠北一家是“茂成海店”。店前海商云集,舟帆林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距海濱9公里,煙波浩淼之中,有島巍峨,名菊花島,古稱覺華島,俗稱大海山。在島的南端有兩小島,一遠一近,遠者叫張山子,近者叫閻山子。島的北部,有一圓形小島,名磨盤山。一大三小,形影相伴,像大小四顆明珠鑲嵌在大海碧波之中。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城隍廟·“白相”城隍廟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