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最早在先秦時的《尚書》·《尚書》在先秦時的流傳情況
既然“君舉必書”,則夏、商、周三個王朝一千幾百年中他們君主們的舉動是很多很多的,被史臣“書”下來的也應該很多,漢代緯書說傳至春秋時還有三千幾百篇,被孔子刪去幾千篇,只留一百篇。這是妄說,但說原來書有幾千篇是合情理的,但孔子刪書則不是事實,因為他慨嘆文獻不足,傳到他那個時候很難找到書篇,他盡量搜集,也不過幾十篇,作為儒家經典傳至漢代。同時期的墨子也努力搜集書篇,似比儒家搜集得還要多一點,但墨家的《書》篇課本沒有傳下來,所完整傳下的只一篇《甘誓》,其余大都是《墨子》書中零散引用的一些文句。我曾綜核先秦文獻二十種引用《書》篇情況,得到關于《尚書》在先秦時流傳情況的一些認識,現舉要如下:
①先秦文獻中引《書》達三百三十多次,所出篇名達五十多,其中傳至漢代者二十六篇(內有十五篇在漢伏生今文中),不見于漢代者三十二篇,余則以其它稱法(如“書曰”“某書曰”“先王之教”或“某人曰”等)稱引者百數千次(其中自有不知篇名之篇,也有在今所知篇名中者)。篇名傳至漢代見于“《書序》百篇”中而不為先秦稱引者六十余篇。另有傳至漢代《逸周書》數十篇中可靠為西周者約七篇,七篇外尚有二十余篇為春秋戰國時加工撰成而不見先秦稱引。
②秦博士伏生從秦帶至漢代的今文二十八篇,在先秦被稱引次數最多,可知這是當時廣泛傳習之本。而且他在秦時掌握的《書》篇顯然主要就是這二十幾篇,成了當時共習之本,所以引用也就集中在二十幾篇上。
③此今文二十八篇中,《康誥》被稱引次數最多,達30余次,其次《太誓》20余次,《洪范》19次,《呂刑》16次,《堯典》14次,其余皆十次以下,少至一、二次。《康誥》、《洪范》、《呂刑》都是刑政法制專篇,統治之術所在,《太誓》是武王伐紂開國寶典,《堯典》為儒家專門編造以倡“二帝”圣道王功,自然都予重視而樂于稱引。
④凡所稱引,大都選用一些平易好懂的句子,如《康誥》“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太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洪范》“三人占,從二人”,和后代文句差不了多少,而《尚書》中大量典型的“佶屈聱牙”的句子,他們都避不引用。其實重要篇章在周初諸誥,由于它們用周初岐周方言,至春秋戰國時已經不通用,已無法在一般宣傳論辯中引用了。
⑤先秦諸子引用《書》篇,彼此紛歧也很大。例如儒家墨家都有《甘誓》,二者中心內容核心文句都相同,但全文文句有很大不同。即使墨子一家引用同一篇書,文句也有差異,如《非命上、中、下》三篇都引《太誓》,文句各有差異。與儒家《孟子》、《左傳》所引《太誓》差別更大。這是彼此據竹簡傳抄以及傳習中的變異造成的。
⑥當時引《書》,以《左傳》次數最多,達80余次,引篇名共達十三篇。其次《墨子》達47次,二十二篇。其余以次遞降。《左傳》記政治人物言行,引《書》 自然最多,而諸子中獨墨家與儒家競相稱引《書》篇 (儒書《禮記》引43次,《孟子》引38次,《荀子》《國語》各20余次,《論語》8次)。此外法家 《管子》6次,《韓非子》7次,道家只《莊子》2次。就看出當時的顯學儒墨兩家的重視《書》篇,儒家且與《詩》成為本學派兩種主要課本,終于引起了法家的焚禁。
⑦各家引用書篇都為自己的學說服務,作為自己學說古已有之的憑據,如果文獻不和自己學說一致或沒有可利用文獻時,就干脆自己編造古文獻。當時儒墨兩家就干得最出色,紛紛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先王堯、舜、禹等,故《韓非子·顯學篇》揭露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儒家所塑造的堯、舜、禹,在他們所編造的 《堯典》、《皋陶謨》、《禹貢》三篇中,以及《論語》、《孟子》中來稱譽。他們盡量運用了古史遺存,凡遠古各種神話和傳說資料,遠古天文歷象資料,社會部落聯盟活動中的遺跡資料等等,借了堯、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許多古代不同時期和不同氏族傳說中的祖先或神話人物,集中安排到一個朝廷里,成為同時存在的君臣和兄弟,又都是理想的圣人,做出很多美政,使人感到美好的黃金時代堯舜盛世早已存在于遠古,大家一心向往就行。《禹貢》則是當時地學家的一篇名作,儒家把它加了頭尾,作為大禹治水分州的作品,配合《皋陶謨》,遂成繼堯舜后的一個圣王。我國上古史體系就由這幾篇經典的威力確定下來。司馬遷撰 《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就全抄《堯典》加上戰國末編造的 《帝系姓》、《五帝德》二文構成; 第二篇《夏本紀》,則全抄《禹貢》《皋陶謨》兩篇再加上《甘誓》及《世本》中的世系構成。儒家這三篇創作就構成為我國最早的古代史了。這幾篇近于紀事體,與《尚書》全書之“記言”體裁不一致,到宋時已有人據此懷疑其真實性,遞經明清及近人疑辨,最后由顧頡剛先生考定大都成于戰國之世。按,最早也不過春秋之世據一些舊史料撰成,然后知此古史體系是儒家運用此三篇建立的。
在秦王朝“焚書坑儒”政策下,《書》與《詩》被作為主要焚禁的兩部書被禁毀,不得流傳,唯博士官所掌者獲保存。
上一篇:孫子兵學·孫子兵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的軍事思想體系
下一篇:易學·易說述略·《易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