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七子班和老人戲
七子班在臺灣又叫“七色班”或“七腳戲”,在大陸則稱“梨園戲”,或稱“小梨園”,它最能代表南管戲的傳統戲藝,被譽為南管戲中最完整的一種戲劇。這七子班中的各種角色,如生、旦、丑、凈、末、外(屬生行)、貼(屬旦行),稱七色具備,而且各角色有各角色的動作。其動作既細膩而又體貼入微。各種樂曲,如喜樂、哀樂、丑曲、佛曲、道曲等,應有盡有。樂曲有五音樂之倍思,大曲之長滾、中滾、短滾、序滾、催拍等,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樂曲與舞蹈動作配合得極其恰當,天衣無縫,大概就因為這個緣故,臺灣同胞都十分喜愛它。藝術家們曾把它稱為我國傳統的“古曲戲藝之精粹”。
七子班基本角色由七人組成,那都是十五歲左右的童伶,恰似南宋時的小兒歌舞隊的雜劇。就因為這種戲的基本角色由七個小孩組成,所以才被稱為七子班;還因為七子班演員曲詞道白純為泉州的閩南口音,故在臺灣稱之為“白字戲”;又因為它屬南管系統,所以也稱“南管戲”。七子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旦角都是由男孩裝扮成的,看上去與女子無別,有的甚至還勝過女子。那些旦角都婀娜多姿,風姿引人,令人喜愛。而戲中所謂“落科”(或寫“落魁”),尤其生動而又迷人。“落科”時,旦角向觀眾中愛捧場者大送秋波并以手指作逗引人之動作,這在臺灣稱為“使目篙”或“射目箭”。據說臺灣七子班有過破例,以女伶擔任旦角,果然艷聞到處,紳士們爭著認之為干女兒,富婦們亦搶著認之為誼妹妹,可見人們對旦角入迷傾倒的程度。
臺灣七子班是來自泉州一帶的戲劇,而泉州一帶的這類戲劇,最初系由南宋時的南戲變化來的。有人說,南戲是唐明皇所創建的梨園子弟班演化而成的。據記載七子班傳入臺灣的時間在清末,但也有人估計,最早可能在明末清初,先由泉州進入臺南,然后從臺南擴展到臺灣的中部和北部。七子班所演的內容,在開頭都是反映泉州社會、風俗、習慣和人情等等。由于臺灣同胞中不少人來自泉州,他們自然對這些都感到熟悉和親切。所謂“滄海茫茫故國情”,這是他們關心和喜愛七子班的原因所在。七子班演過的著名劇目,如《陳三五娘(荔鏡記)》《昭君出塞》《呂蒙正破窯記》《打花鼓》《桃花搭渡》《留鞋記》《西廂記》《拜月記》等,都曾轟動過泉州和臺灣各地,最感興趣的自然是泉州籍的人。七子班所唱的曲調,都是南音錦曲,其后臺伴奏所使用的樂器,主要有琵琶、弦子、簫、笛和嗩吶等。因為七子班的演員全都是十四五歲的小孩子,所以演唱時都用小唱曲,一般稱為“半管”。半管不像全管那樣曲折過多,音聲拖長,而是語音清晰、悅耳,易為聽眾接受,人們都愛聽。不過,因為七子班在唱詞和演出動作中不時帶有色情趨向,所以曾不只一次受過禁演。只是因為它為群眾所喜愛,常常是在群眾的強烈要求下,或沖破禁令,或對其中有色情傾向的唱詞和動作進行修改后繼續演出,每次修改都使內容和動作更為優美,因此它曾長期活躍在閩南和臺灣的戲劇舞臺上。
老人戲在臺灣稱為“老戲”,或稱“大梨園”,也是與閩南戲分不開的。有人說,臺灣的老人戲班,多數是由七子班中因年紀大而退出的成人演員所組成的。只是臺灣的老人戲,其演員多數是五六十歲的老頭子,有的甚至是七十多歲的老翁。因此,人們稱之為老戲。老戲的基本演員人數和所演的節目,幾與七子班相同,表演動作也大體一樣。他們都是演文戲,板調不馬虎,動作循規蹈矩,表演程式嚴謹,風格古樸。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在角色方面,老戲增加了老旦(老貼)和二旦,在樂器方面亦稍有差別,七子班用的是橫笛,老人戲用的是洞簫。不過,講到演技方面,兩者則有明顯的分野。七子班都在做工方面下功夫,即注意小動作上的技巧,以吸引觀眾,諸如眉目傳神、手帕舞弄和纖指彈射等,這些都是七子班的拿手好戲。這些小動作,往往使觀眾見了笑之不止,甚至神魂顛倒。老人戲則側重于唱功的流轉圓熟,人說它在唱腔方面音腔圓轉,有玉潤珠圓繞梁三日之妙,所以引得一些顧曲周郎愛去觀賞。
七子班和老人戲,都是臺灣同胞所喜愛的戲劇,這些戲劇為他們增添了豐富的文化生活的內容。后來隨著歌仔戲在臺灣的崛起,打破了七子班和老人戲壟斷戲劇舞臺的局面。歌仔戲不但更通俗易懂,而且在音韻方面更富有濃厚的鄉土味,因此贏得了臺灣同胞的喜愛,結果使得七子班和老人戲日趨凋零。有人調查過,近來臺灣省的七子班和老人戲上剩下兩、三班,前景甚為不妙。
七子班和老人戲,曾是臺灣同胞所喜聞樂見的戲劇,盛極一時,目下大為衰落,進入了不景氣的年月。這除了上面所列原因,還因為它與匆忙的現代生活不合拍,加上近來電影、電視的沖擊,使之更加一厥不振。七子班和老人戲正處于滅絕的關口,這引起許多臺灣同胞的憂慮。為了擺脫逆境,使臺灣的七子班和老人戲能振作起來并繼續得到發展,不少臺灣同胞要求臺灣當局能為文藝工作者、戲劇工作者提供一些良好的環境,以便于藝術活動和戲劇表演的自然發展,以期各種傳統戲劇以及各種藝術都能開出鮮艷的花朵。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名稱、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義·臺灣名稱的確定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大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