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和尚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順治皇帝對佛教十分癡迷,以致自己想出家當和尚,至今對于順治是否出家五臺山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順治皇帝親政之初,勵精圖治,常與儒臣探討治國之道,對佛道并不崇信。由于湯若望的影響,曾一度對天主教有興趣,但始終沒有達到入教受洗的地步。但是后來順治對佛教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甚至達到篤信佛說、欲脫塵欲、遁人空門的程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順治帝鐘情佛教呢?原來,他先后接觸過幾位高僧,以致改變了他的思想信念。
順治十四年春夏間,在太監的安排下,福臨在海會寺邂逅禪僧性聰(憨璞),非常欣賞他的言談舉止。接著就召人宮廷中,請教佛法大意。十月,又在萬善殿召見性聰,賜以“明覺禪師”封號。此后,福臨就成了佛教、特別是禪宗的忠實信徒。福臨還通過性聰了解了佛教禪宗的高僧及其門徒的許多情況,并陸續召見了其中較為著名的通瑗(即玉林繡)、道志和茚溪森,讓他們在宮中談經說法。福臨對他們都十分寵眷,他們也多方討好。玉林璦為福臨起了法名“行癡”,號“癡道人”;道忘則吹捧福臨為“承愿示生”、“光顯吾宗”的“佛心天子”,都深得福臨的歡心。在他們的熏陶下,福臨對佛教簡直著了迷,對這些僧人自稱弟子,以示尊敬。他競對道志說,自己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看見僧家的明窗凈幾,就不愿意再回皇宮。他甚至還表示,如果不是怕丟下生母皇太后一人,肯定就要隨他們出家了。
順治十七年八月,福臨寵愛的董鄂妃去世后,非常悲痛,為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完全沉迷于釋道,整天與茚溪森等人議論佛經,甚至徹夜交談。他命茚溪森為其凈發,決心披緇山林,孑身修道。玉林瑗奉詔回京后得知此事,十分惱火,當即命人取來柴薪,要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這才迫使福臨打消了出家念頭,重新蓄發。不久,福臨又聽從玉林瑗的建議,命選僧一千五百人,于阜成門外慈壽寺從其受菩薩戒,并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
福臨雖許以蓄發,但出家之念并沒有打消。玉林瑗后來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見他的時候,還有如下一番對話。福臨問玉林瑗:“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為禪祖,朕欲效之何如?”
玉林瑗回答說:“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法,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若以出世法論,皇上宜永作國王帝王,外以護持諸佛正法之輪,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這表明福臨還在時刻幻想當和尚。只是因為兩個月后他即因出痘而死,出家之事未果。
有傳說認為他后來拋棄皇位,超脫紅塵,遁入空門,出家當了和尚。長期以來,流傳著關于“順治出家”的軼事。如說福臨因痛悼寵妃董鄂氏,到北京天臺寺出家為僧,以尋求宗教的安慰,甚至指出該寺中一個和尚的肖像即為順治皇帝;還有的以康熙帝在位時多次奉母后巡游山西五臺山為據,推斷福臨到五臺山當了和尚。其實,這多半根據福臨生前欲當和尚的想法而編造出來的,恐怕與歷史事實不符。
上一篇:情場高手胡雪巖-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慈禧為何選光緒當皇帝-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