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水稻只在江南種植。北方天氣寒冷來得早,按南方辦法種植是不能有收成的。
康熙三十年 (1691年),人們改變種植方法,在北京的玉泉山栽種水稻,一畝收稻一石,成績雖小,但意義很大,以后逐漸改進推廣而成為享有盛譽的 “京西稻”。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天津總兵官藍理建議在天津、豐潤、寶坻等低洼地,開辟水田栽種水稻。計劃開墾1萬頃,招募江南農民,給予牛、種,鼓勵耕種。但試種了兩年,只種了150頃,結果被水淹沒而失敗。但藍理未恢心,繼續試種,終于摸索到成功的經驗。在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這年,原來的150頃水田,竟有50頃結了果實,平均每畝收五斗,共收稻谷2500余石。這一成功大大鼓舞了當地的官民。藍理開始對150頃水田重新進行整治,在排水之地,設閘門控制水的流進流出,結果這150頃俱成可耕之田。到雍正初年,天津一帶稻谷已大片豐收,變成了北方的漁米之鄉。
乾隆初年,浙閩總督郝玉麟調為兩江總督,把福建的一種叫“畬粟” 的早稻,帶到安徽。這種早稻實際是一種無須浸灌的旱稻,適宜在安徽的高阜斜坡上栽種。安徽巡撫陳大受經過多年的改進,化無用之田為有用之田,收獲甚豐。以后這種旱稻又逐漸推廣到北方各省。
稻谷在北方種植成功,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樁大事。
上一篇:《武漢三鎮商賈云集》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沙俄入侵黑龍江》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