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舞蹈·綿延之舞:古代舞蹈探源
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舞蹈,統稱為中國古代舞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經歷了若干階段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獨特形態和神韻的東方舞蹈藝術。中國古代舞蹈源遠流長,最早的敘述文字如《虞書·皋陶謨》中:“……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等(以上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859—860頁彭松所寫的詞條)。
關于有文字記載之前的原始舞蹈,其動態根源決定于中華祖先們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與生活習俗。概括地講,中國原始舞蹈主要是稻作文化與游牧文化的表征。前者的佐證是甲骨文中的“”字(見《殷虛文字甲編》3069、《殷契粹編》1312),后者的佐證是陰山及馬家窯文化中出現的“蛙形舞姿”(見蓋山林的調查報告《內蒙陰山山脈狼山地區巖畫》,載《文物》1980年第6期; 又見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的發掘報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新陶盆》,載《文物》1978年第3期),亦即現存納西族東巴舞譜中(見楊德鋆、和發源、和云彩著《納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譜》,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出版;又見方國瑜著《彝族史稿》,高亨著《周易古經注》卷一)。作為民族民間舞蹈,一般具有很強的繼承性與歷史性,而該范疇的研究工作,也多采取沿波討源的方式,力求全面把握其文化底蘊。作為中國古代舞蹈主流的宮廷舞蹈,隨著歷代封建王朝的盛衰及其最高統治者的好惡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夏、商、周的宮廷舞蹈,主要服務于森嚴的等級秩序并用來作為貴族子弟的禮儀教育,可稱“禮樂舞蹈”。兩漢時期,娛神的巫術舞蹈轉化為娛人之樂,舞蹈主要表現為女性對于統治者的獻媚,可稱“女樂舞蹈”。魏晉時期,宮廷舞蹈主要在“清商樂”中存在并力求抒發一種飄然欲仙的意趣,可稱“清樂舞蹈”。隋唐之際,宮廷舞蹈主要出現在慶典與宴會之中,極盡壯美、華麗之能事,可稱“宴樂舞蹈”。兩宋以降,國勢日頹,昔日排場難以為繼,故有雖為余響但仍盛于一時的“隊舞”出現。明清之際,新的藝術形式興起,舞蹈一是溶于戲曲之中,可稱“戲曲舞蹈”;一是存于官宦之家,故有“家樂舞蹈”之稱(以上引自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舞蹈大辭典》第2頁于平所寫的詞條)。
洋洋五千年,長袖盡舞情。遠古至清代,多姿更多采的中國古代舞蹈,為華夏文明的歷史畫卷填充了最具動態感覺的內容,成為人類文化之流中不可多得的藝術明珠。
上一篇:經學·經和經學
下一篇:詩文評·著作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