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防守·國門洞開
1840年6月,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伊始,由于兩廣總督林則徐和閩浙總督鄧廷楨加強了所轄海防的防守,使英國艦隊在廣州和廈門的進犯均未得逞。于是,英軍留下少量兵船牽制廣州和廈門,艦隊的主力則直撲浙江的定海。在定海的清朝水師對英國的入侵毫無準備。英軍揚言要占領舟山島,要求中國方面派遣高級官員來英艦商談。定海知縣姚懷祥等人乘船登上英艦,英軍方面提出:在7月5日下午2時前,中國方面必須獻出定海,如不投降,即開炮轟城。姚懷祥回城后同文武官員商討防守之策,他同當地紳士們一道請求總兵張朝發,將其駐守海口的兵力撤入定海縣城,以便堅守待援。在張朝發堅決不同意的情況下,只好約定:“在外者主戰,戰雖敗不得入城;在內者主守,守雖潰不得出。”按此協議,總兵張朝發負責率部守衛海口,知縣姚懷祥負責帶領鄉勇守衛定海縣城。7月5日清晨,英國艦隊進入定海港口,清朝水師雖然進行了抵抗,但很快就被英軍打敗。英軍占領了關山炮臺后,猛攻定海縣城,一舉突破縣城的東門,侵占了定海縣城。為了向清政府進行訛詐,英軍只留下一部分駐守定海,大部分則乘虛移師北犯,于7月16日侵入了天津的白河口。由于其兵力不足,再加上軍中疫病流行,英國艦隊只好于8月20日離開天津白河口,折回南方。清道光皇帝誤信讒言,罷免了兩廣總督林則徐,任命琦善為兩廣總督。琦善到任后,只想用談判解決問題,不作任何作戰準備,下令撤除海防工事,解散壯勇。在此情況下,英軍于1841年1月連續攻占虎門和香港,又于10月再度攻占定海,并又連續攻下了鎮海和寧波。由于清政府在沿海沿江的防守松弛,使英軍在1842年5月至7月又連續輕而易舉地攻陷了長江下游的一些要塞,并于8月初將艦隊開至南京下關江面,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大門被外國侵略者打開,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化。
綜觀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確有諸多原因,沿海沿江疏于防守亦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林則徐與鄧廷楨加強了防守,曾使英軍在廣州和廈門無隙可乘,而沿海沿江其它許多要塞,由于缺乏戰爭準備,疏于防守,雖有迎戰,但均一擊而潰。如果這些要塞的守將能像林則徐那樣加強防守,嚴陣以待,英軍的侵犯就決不可能輕易得逞。所以,清政府的疏于防守與國門洞開必然成為一種因果關系。“防患于未然”,就是說,未有患而應注重防,這就可能消除禍患。清政府不僅沒有“防患于未然”,甚至在戰禍已經發生的情況下仍疏于防,因此也就不得不咽下喪權辱國的苦果。
上一篇:疏于計謀,反勝為敗
下一篇:疏于防范,“后院”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