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與武昌、漢陽鼎足而三,號稱武漢三鎮,后來逐漸合一而稱武漢。
武漢是 “九省通衢”,水陸交通都極為方便,云、貴、川、湘、桂、秦、豫、贛等省的貨物“皆于此焉轉輸”。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是個十分繁榮的城市了,“商賈之牙儈,絲帛之廛肆,魚米之市魁,肥其妻子,雄視里闬,下至百家技藝,土木食工……又未嘗不距相錯、踵相接也”。
漢口是淮鹽的集散地。當時漢口有“醝商” 數十處。典當業也很發達,乾、嘉時期有70余戶典商。
漢口也是糧食的聚散地。它把兩湖及四川之米匯集到漢口,然后再供應“江浙商販之需”,其它如桐油、鐵炭等行業也很發達,早在乾隆初,漢口 “鹽、當、米、木、花布、藥材”等六大行業就已形成,各省商人皆在武漢設有會館。因商業的發展,作為中間經紀人的牙行,在乾隆初年就不下數百戶。
漢口的仁義、禮智二道,“為通省極繁劇之地。商賈云集,五方雜處”。武昌 “舟車輻輳,百貨所聚,商賈云屯……南北兩京而外,無過于此”。
乾隆初年,漢口已有 “戶口二十余萬”。每天消費米谷,不下數千石。乾隆末年,有一次失火,燒掉運糧船100余只,商客船三四千只,大火兩日不息。嘉慶十五年 (1810年) 四月,又一次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燒毀“商民店戶八萬余家”。由此可見漢口在當時發展繁榮的狀況。
上一篇:《榆園義軍》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水稻移植北方》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