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初年,清統治者為增加奴仆數量,實行一種逼民 “投充” 的政策。這些被逼而為旗人奴仆的人便叫“投充人”。
起初,朝廷下令許各旗招收貧民為奴仆,后來則發展為 “不論貧富,相率投充” 的地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滿洲貴族強迫投充,據 《清世祖實錄》 載: “距京三百里外,耕種滿洲田地之處,莊頭及奴仆人等,將各州縣莊屯之人,逼勒投充。不愿者即以言語恐嚇,威勢迫脅。各色工匠,盡行搜索,務令投充。” 這些被迫投充的漢人,身份則降為旗人的奴仆,主人可以出賣奴婢,奴婢不能隨便離開主人。另一方面是許多漢人因害怕土地被圈,或因逃避賦役,攜帶土地,投充旗下,這些人大多為富厚之家。這種投充后來又發展到暗中以他人之地投充。康熙初年,雄縣知縣姚文燮寫了一首 《投人謠》,其中有“一人投身數姓地,人免丁徭地免稅” 之語,這首歌謠反映了當時的普遍情況。滿洲貴族則以帶地投充的辦法,又占有了大量土地,所以對投充制度極表歡迎。
投充人實際是滿洲貴族、官僚的奴隸,所以形成了一種滿洲貴族、官僚與投充人的雙重矛盾: 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投充人為了擺脫受雙重壓迫,便大量逃亡。各旗所上奏的投充人逃亡事件天天都有,順治三年 (1646年),數月之間逃人數萬,以后各年從未間斷。只要逃亡就難以抓回,據文獻記載: 抓回來的投充人,不及逃亡者十分之一。因投充人逃亡而被牽連的人也不斷增加。
投充人的逃亡,嚴重影響旗地的生產,成為清初一大社會問題。
上一篇:《手工工場》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招流亡墾荒田》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