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的絲織業比棉紡織業更加集中,更加專業化,除了大規模的官營織造以及家庭手工業之外,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出現了。
康熙前期,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場的發展,后來江寧織造曹寅奏免額稅,民間的織機大大增加。以前限制不得過百張織機,這時的機戶已有五六百張織機了。這類機戶雇傭大量工人,在一個資本的指揮下進行生產,“機戶出 (資) 經營,機匠計工受值”。當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陳草包、李東陽、焦洪興等,都各有織機四、五百張。這些機戶 “除自行設機督織外,大都以經緯交與織工,各就織工居處,雇匠織造”。也有的人自己不開設作坊,只是“散放絲經,給予機戶,按綢匹計工資”。有些民間小戶,雖然本身資金不多,織機甚少,但為工場手工業的資本所控制,為他們加工定貨,成為大作坊的 “場外部分”。
清代的手工工場有所發展,但并沒有強大到能夠與封建主義爭衡的程度,相反,機戶們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不能不接受封建官府的控制,甚至還依賴官府的庇護來鎮壓工人,以維持自己剝削工人的權利。在層出不窮的勞資糾紛中,官府總是和機戶站在一邊,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在蘇州豎立禁止織工罷工的石碑,如果織工叫歇 (罷工) 可被扭送官府治罪。機戶在政治上依附官府,正說明他們經濟力量的薄弱。封建政府和行會也正是利用這些手工工場主力量的薄弱,任意魚肉他們,限制他們,所以機戶又與官府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矛盾。
上一篇:《手工業的發展》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投充人》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