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在位45年,對皇帝的權力抓得很緊,但并未將國計民生放在心上,很快就將祖上傳下的一點家當蕩個精光。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和吏治的腐敗,明初的魚鱗圖冊和黃冊早已形同廢紙,豪強大戶有田而無賦,而貧者無立錐之地仍不能免賦,后來官府采取制訂賦稅原額、令里甲包賠的方法,更加重了貧苦農民的負擔,農民便拋棄田產成為流民,以致政府所控制的人丁、田地數大幅度下降,出現豪強越來越富,國家越來越窮的惡性循環。財源枯竭的同時,開支卻不能控制。世宗屢改禮儀,大興土木,每年用于修造宮殿、祭壇和廟宇的費用就超過600萬兩銀子,嘉靖二十六年,僅湖廣一地采木費即達339萬兩。齋醮禮儀更需要大量錢財,每一次都要用赤金書寫門坊匾額,需金數千兩,各種蔬食之費用銀1萬8千余兩。這類儀式常常舉行,浪費非常驚人。官員若在這方面提出儉省,就會遭到懲罰,因此誰也不敢說。朱氏宗室人口增長,文武官員較國初增加了四倍,祿米需求惡性膨脹。大小寄生蟲紛紛中飽私囊。一次,朝廷查核軍餉,發現總督、巡撫以上諸臣多侵吞軍餉,多者10萬4千左右,少者也有數千。光祿寺為宮中購物并無定額,只憑片紙便如數供給,太監便從中私吞,或轉賣于街市。嘉靖時戰事頻繁,衛所兵已不中用,只好招募新軍,士兵按月發餉,軍費便高得驚人。嘉靖三十年一年,諸邊費即達600萬兩,而當時戶部歲入只有200萬兩。這樣一來,國家倉庫都淘空了。嘉靖三十七年,大同告警,邊臣天天催餉,而庫存銀已不及10萬兩,戶部尚書急得直跳腳。為維持收支平衡,各地又增加了許多五花八門的稅目,便使人民更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百姓都說:“嘉者,家也;靖者,盡也。”民眾家窮,國家財盡了。
上一篇:《商洛山中伏英雄》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均賦平稅補蒼天》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