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
南懷瑾先生說:在政治上,一個功高震主的大臣,危險與榮譽是成正比的,獲得的榮耀勛獎愈多,危險也愈大。不但隨時有失去權勢財富的可能,甚至生命也往往旦夕不保。
南先生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現實中,確實如此,并不是一個人工作努力,業績很多,就一定得上司的信任,也不是你努力做,就一定能得到升遷。你不努力,沒有工作能力不行,生存立足都難,要做到升遷更是無望;而你努力工作,業績突出,老板一時高興提拔了你,你受到鼓勵,更加努力,屢建新功,可以說是有功之臣,名利也隨之而來。但新的棘手問題可能來了——你并沒惹誰,更沒惹上司,但突然間可能發現,上司對你不那么信任了,不僅防范你,甚至得機會時,還會打擊你一下。
很多人面臨這樣的問題。這是為什么呢?不得其解。其實不必想那么多,你沒有錯,問題只出在人心上,也是人性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毛病——你的成功讓別人不舒服了,不僅生了妒忌心,而且你無形中威脅到你的上司了。就是功高震主了。所以,此時,一定要當心哦。
怎么當心?往往一不注意,打擊加害就來了。你成績顯著,按照人之常情,難免有些得意忘形,有些驕狂之態,言語之間多了幾分對人的輕慢,甚至對領導,也似乎有意表功,這樣,危險就來了——別人可不看你付出的多少努力,吃了多少辛苦,做了多大貢獻,只看到你的成功和成就感,所以他們妒忌;如果再看到你臉上現出得意與驕傲之色,本想抓你小辮子,正愁無機可乘時,就會拿你的驕傲輕慢來說事了。甚至,你沒有驕傲,也很可能給你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這就是人性的丑陋和人心的險惡之處。所以,當一個人做了成績,或者處在高位上時,一定要小心謹慎,低調收斂,如曾國藩和郭子儀那樣的如履薄冰,是十分必要的。否則,將是十分危險的!所以,就此意義而言,高處不勝寒,多才遭妒,功高震主,功成身退是明哲。
唐朝的郭子儀,就是一個進退都沒有抱怨,善于明哲保身的人。南先生講了郭子儀功高震主,遭到各方壓制,而他卻能做到沒有怨尤地辭,體現出一種能上能下的大度和善于自保的修養。
郭子儀,是道道地地經過考試錄取的武舉出身,歷任軍職,到了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才開始詔命他為節慰卿、靈武郡太守、克朔方節度使,屢戰有功。
當時唐明皇倉皇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后來稱號唐肅宗。這位皇帝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總節度使的職權。轉戰兩年之后,郭子儀從帝子、出任元帥的廣平王李豫,統率番漢兵將十五萬,收復長安。肅宗曾親自勞軍灞上,并且對他說:“國家再造,卿力也。”
但在戰亂還未平靖,到處尚須用兵的時候,肅宗恐怕郭子儀、李光弼等功勞太大,難以駕馭,便不立元帥,而派出太監魚朝恩,作為觀軍容宣慰使來監軍。
一個太監,又懂得什么,但他卻代表了朝廷和皇帝,處處加以阻撓,動輒掣肘,致使王師雖眾而無統領。在戰場上,各個將領互相觀望,進退失據。肅宗不得已,又詔郭子儀為東畿山南東道河南諸道行營元帥,魚朝恩因此更加忌妒,密告郭子儀許多不是,因此肅宗又詔郭子儀交卸兵權,回歸京師。
郭子儀接到命令,不顧將士的反對,瞞過部下,獨自溜走,奉命回京閑居,一點也沒有怨尤的表示。
后來,肅宗當又有戰爭需要他時,又啟用他。郭子儀積極受命,竭盡忠誠。幾罷幾起,郭子儀都進退自如,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險,也維護了自己的好名聲,得以保全名節,甚至高壽而終,在歷史上確實不多見。
一個功名事業有所成就的人,要保持謙恭和藹的美德,才不會招致人們的嫉妒。處世不偏行事適宜,自己始然,也要讓別人舒服,這樣才保自己遠離禍患。
“將相和”這則史實,也能留給我們做人應謙卑自處,以免妒的啟示。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著名將領,有大功于趙國。藺相如因完璧歸趙以及澠池相會等功勞,官位卻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多次打算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都退讓回避,不愿引起糾紛。結果人們都認為藺相如膽小如鼠,紛紛看不起他。藺相如知道后,語重心長地對自己下屬講:“秦國不敢來攻趙國,正是因為有我與廉頗兩人。兩虎相斗必有一死。采取這樣的做法,是首先考慮到國家的利害,而將個人的恩怨放在一邊。”廉頗得知藺相如的這番話后,十分慚愧,于是就背著一根荊條,袒露出左膀,親自到藺相如的官邸請罪。從此,廉頗與藺相如結成生死之交,趙國也因此獲得了長時間的安定。
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處世既不能同流合污,也不要標新立異,故作清高,故意與眾不同;做事不能惹人討厭,也不能阿諛奉承,嘩眾取寵,為他人所左右。
上一篇:南懷瑾《傳統文字的意義》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古代儒生的“死守善道”》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