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程朱理學便作為正統儒學加以提倡,科舉考試以 “四書五經” 為內容,以朱熹的傳注為準則,否則便被視為離經叛道,其結果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到明中期,一部分學者文人感受到困境和壓抑,起而尋求新的思想出路,其杰出的代表便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在浙江紹興陽明洞里讀書寫作,故稱陽明先生。他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 (1472年),28歲那年考中進士,晚年曾任南京兵部尚書、江西巡撫等要職,被封為新建伯。他曾為明王朝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在正德十二年到十三年,鎮壓了江西、福建、廣東等地農民起義; 一是在正德十四年起兵勤王,活捉了叛亂的寧王宸濠; 一是嘉靖七年,帶兵鎮壓了廣西斷藤峽少數民族起義。但與他在思想界的創新相比,武功就黯然失色了。年輕時,他曾認真按照朱熹的 “格物致知” 去做,面對亭前一叢翠竹,苦苦思索了7天,結果大病一場,卻一無所得。從此,他便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正德元年,他得罪了當道的宦官劉謹,被謫發到人跡罕至的貴州龍場驛當驛丞。在這里他日夜靜坐,苦思冥想,有一天夜里,他大叫起來,說是頓悟了,即一切道理盡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這便是 “龍場悟道”。他的學說主要由三個論題組成: 一曰心即理; 二曰知行合一; 三曰致良知。他認為人心是宇宙的本體,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有一次,朋友指著花樹問道: “你說天下無心外之物,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的心有什么關系呢?” 守仁說: “你沒看見此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歸于空寂,看見此花,其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陽明心學屬主觀唯心主義,但由于尊重個人思考的權威性,和后來的叛逆思潮有很深的關系。
上一篇:《闖王進京》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青史修成白發生》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