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建立以后,塞外的蒙古騎兵一直是最大的威脅。中期以后,女真又興起于東北,直接威脅著明朝的京師,于是,明初朱元璋便派徐達和燕王朱棣先后修筑了居庸關、山海關等處的長城和關隘,以后歷代都加以改建、增筑,直到明崇禎時還未停止,延續(xù)了200多年。明長城當時稱邊墻,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全長12700多里,為保存至今最完整、最雄偉的長城遺跡。為便于管理邊防,朝廷將長城分為九鎮(zhèn),即遼東鎮(zhèn)、薊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太原鎮(zhèn)、延綏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甘肅鎮(zhèn),鎮(zhèn)設總兵官進行統(tǒng)轄,分區(qū)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長城。薊鎮(zhèn)因為直接關系到京師的安全,工程非常堅固,為現存長城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戚繼光為薊鎮(zhèn)總兵期間,花10年時間,進一步在其上增筑了1200多座敵樓。筑城的方案遭到北方軍官的強烈反對,只是由于張居正的堅決支持,才得以實施。敵樓筑好后,就由浙江來的戚家軍駐守,這些水鄉(xiāng)子弟守衛(wèi)在漫長的邊防線上,非常思念自己的故鄉(xiāng),便用故鄉(xiāng)的大小金山命名駐守的無名山梁,因此今北京密云縣北的長城即名金山。金山嶺長城的敵樓尤其密集,約百米即有一座,外形與內部結構豐富多樣,有單室、雙室、川字、回字、品字、田字等多種形式,門窗構件是用雕花花崗巖或大理石的磨磚做成,色澤雅致優(yōu)美。山海關附近的長城一直延伸入海,人稱為老龍頭,海邊的敵樓也是戚繼光部下建造的,當初在海底安置了許多反扣的小鍋,減輕了海浪的沖擊,使伸入海中的城基歷數百年而不壞。長城皆順山勢修造,山高地險處較低窄,平地或沖要處較高闊,在重要的地方甚至有內外九層城墻。登上長城,遙想名將當年,令人無限感慨。
上一篇:《萬民揭竿殺稅官》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三圍開封》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