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府對修史不太熱心,官修史書數量很少。洪武初年,宋濂等奉令修 《元史》,僅用11個月就草草成書,因此蕪雜缺略,錯誤百出。《明會典》 經過幾次重修,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原始材料。研究明代歷史最基本的史籍是 《明實錄》,這是明朝歷代的官修編年體史書。朝廷對修實錄非常重視,新皇帝一即位就組織人力編修,命令各官署收集奏疏、邸報、碑志等史料,匯總史館,再按年月編撰而成。因此,《明實錄》 內容非常豐富。萬歷二十二年以后,《明實錄》 逐漸傳抄至民間,文人學者以此為據,結合其他史料,寫下不少記述當代史的史著,在諸多野史中,以談遷的 《國榷》 最負盛名。談遷原名以訓,字觀若,明亡后改名遷,字孺木,浙江海寧人,萬歷二十二年生,清順治十四年卒。談遷家境貧寒,始終是一介書生,中年以后替人當幕友,做些文書工作,靠微薄的俸祿糊口。他早年讀了許多書,尤其注意明朝歷史,天啟元年他便立志寫一部史實可靠的編年體國史。為此他努力搜集資料,由于家貧無力購書,他便多方借閱,隨手摘錄,再按年月次序整理輯錄,編寫成書。歷經千辛萬苦,前后六次修訂,天啟六年,初稿終于完成了。進入清朝以后,他又繼續撰完崇禎、弘光兩朝史事,成為首尾俱全的編年體史書。然而,清順治四年,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手稿全部被盜,對作家來說,這真是滅頂之災。談遷的意志堅強,竟以超人的毅力發憤重寫,又經五個寒暑,才完成第二稿。這時他已年過花甲,回首往事,他寫道:“往業傾頹盡,艱難涕淚余。殘編催白發,猶事數行書。”全書108卷,約500余萬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國榷》長期遭到清朝查禁,一直沒有刊刻,直到1958年,才由中華書局整理出版。
上一篇:《陽明心學》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韃靼鐵蹄踐京畿》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