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國本之爭,朝臣分成了若干派別,互相攻擊,勢同水火。以閣臣沈一貫為首的浙黨,掌握了朝中大權,其他齊黨、楚黨、宣黨和昆黨皆附其后,形成一派; 另一派便是代表在野士人的東林黨。東林黨的興起與顧憲成有關。顧憲成,字叔時,無錫人,曾為應天鄉試第一名。入仕后,因敢言直諫不為官場所容,仕途頗為不順。其實在爭國本問題上,兩派沒有根本分歧,都主張冊立太子,但當權的閣臣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不想過分催逼,認為多言為無事生非; 而顧憲成等人忠言直諫,力請不已,進而指責當權者迎合鄭貴妃,兩派便吵起來了。閣臣王錫爵憤憤地說: “當今最奇怪的,便是朝廷有什么決定,天下必然反對。”吏部文選郎中顧憲成針鋒相對地說: “在我看來,是天下有什么意見,朝廷必然反對。” 兩派的口頭論辯,發展到互相貶逐。萬歷二十二年,顧憲成因推舉閣臣之事罷官回家。無錫城東有東林書院舊址,顧憲成與弟弟允誠等倡議修復,然后招來志同道合者在此講學,隱退林下的士大夫都慕名遠來,一時人多得學舍也容納不下了。書院掛著一副對聯,上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便是東林書院的宗旨。顧憲成激昂慷慨地說:“官輦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邊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無取焉。”傳統儒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集中體現。這些對現實不滿的士人聚在一起,每年一大會,每月一小會,借講學諷刺朝政,評論人物,無所顧忌,儼然成為輿論中心。部分朝臣把這種清議作為是非的標準,這些人便被稱為東林黨。東林黨人的骨干分子較重名節,由于受壓制,往往以為民請命相號召,具有一定的正義感和政治改革要求。
上一篇:《三大古典小說》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中興一線光》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