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器轉了起來,張居正就要推行他多年考慮的改革方針了。只說不做的儒生又說風涼話了: “我們以為張公在朝,當行帝之道,現在看他的議論,不過是富國強兵,僅僅是這樣,真真使人失望。” 居正置之一笑,說: “這太客氣了,我怎能使國富兵強呢?” 張居正改革的目的恰恰就是富國強兵。富國之策無非開源與節流兩個方法。在節流方面,他可真是錙銖必較,裁去大批冗官。為了省費,邊軍屬吏請賞,他也要削減。禮部、翰林院開館修 《穆宗實錄》,照例要設宴招待。居正認為: “一宴之資,動至數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節財之道。” 前后革去此類舊例不可勝數。明初驛站只接待出公差的官員,后來官吏因私旅行及家屬皆濫用,使驛站之費難以支付。這時,張居正下令整頓。節省一直落實到皇宮的廚房,宮內的元夕燈火停止了,皇帝賜給宮女的珠寶往往要減省一部分,當皇帝要錢時,內閣總要設法削減一些。開源主要靠清理國家稅收,方法是清丈田地和實行一條鞭法。清丈田地的目的是要查出豪強勢家隱占的土地。當時全國納稅的土地畝數已較明初大為減少,這明顯是大戶隱逃的結果,正如民謠所唱:“富家得田貧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清丈就以原土地額為標準,原額不失就不必查,原額缺失就要進行丈量,結果查出300萬頃土地。萬歷九年,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這種方法是將以往名目繁多的各種差役及土貢方物合并,一律征銀,役銀按丁數和畝數攤派,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改變以往田賦征收實物的方法,除供應宮廷食用米的漕糧地區外,其余地區的田賦折實物為銀子征收,賦銀由地方官直接征收。經濟改革的結果,使國家財政大為好轉,太倉積粟可支用10年,國庫的銀子多達400萬兩。
上一篇:《一代奇才徐文長》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萬民揭竿殺稅官》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