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界的小精靈鄧亞萍
鄧亞萍是河南省開封市人,是集奧運會、世運會、全運會冠軍為一身的“大滿貫”運動員。她出生在一個乒乓球世家。父親鄧大松打得一手好乒乓球,曾橫握球拍,奪得中南六省冠軍。母親蔡荷珍,也是個乒乓球迷,鄭州國棉四廠的文體活動積極分子。
鄧亞萍4歲半就開始上臺打球。練球時,腳下墊了個小凳,案上只露出個小腦袋。一般4歲半的孩子,正是淘氣和撒嬌的年齡,而小亞萍卻選擇了她的終身事業。
碰上訓練場地沒有空臺,爸爸就讓小亞萍拾球,十、百、千、萬次的拾球,培養了小亞萍對乒乓球的感情。晚上回家,小亞萍還是練球,練徒手動作,練習步伐。沒有球臺,對著墻推打。一個小球拴在線上,悠悠地懸在空中,練手感,練眼力,練敏捷。小球是亞萍心中的太陽,永遠放射著令人著迷的光彩。
爸爸發現小亞萍來到人間就是為了打乒乓球的。她對天天千篇一律的嚴格訓練,從不感到枯燥乏味,反而覺得新奇有趣。乒乓球已是小亞萍的第二生命。
7歲,小亞萍進入業余體校,進步顯著。她橫拍上陣,捷報頻頻。后來,她拜在鄭州市女子乒乓球教練李鳳陽門下,技藝迅速提高,脫穎而出。
10歲那年,小亞萍進了市體委乒乓球隊,又投到著名教練李鳳陽門下。李鳳陽教練是乒乓宿將,懂得怎樣訓練她的得意門生。根據小亞萍個子小,胳膊短的先天不足,李鳳陽為她設計了“快、怪、狠”的打法。
李鳳陽教練的訓練是嚴厲的。為了練力度,練靈活,小亞萍要身負十幾斤重的沙袋,腿上綁數斤重的沙袋左右移動,一練就是幾個小時,直練得小亞萍渾身酸痛,有時連床都上不去,碗也端不起來,可她從不叫苦。
日出日落,花開花謝,小亞萍咬牙練著……這一年,她勇奪全國“躍進杯”。11歲時,她奪取了中南九省女子單打冠軍。1986年10月,全國錦標賽在鄭州舉行,機遇在向小亞萍招手。
當時由于河南省乒乓女隊的主力因病不能上陣,教練無奈,只好橫下一條心讓亞萍上陣。
1986年10月31日,河南省體育館里10號球臺上,一邊是英姿颯爽的23歲的世界冠軍耿立娟,一邊是其貌不揚、名不見經傳、身高1.41米,年僅13歲的河南小將鄧亞萍。這簡直像一幅妙趣盎然的漫畫,反差實在令人吃驚。
比賽開始,只交手幾個球,乒壇強將、久經沙場的耿立娟隱隱感到對面的小妹子出手不凡,絕非尋常之輩,她調動全副精力,使出渾身解數,攻勢凌厲,勢如破竹,比分漸漸拉大,耿立娟遙遙領先。
賽球中途,局勢竟然發生了急劇變化,耿立娟連連失分。小亞萍像一個小精靈,她揮灑自如,搓球、攻球、弧圈球、變線球……樣樣皆快、怪、刁,兇狠而準確,迅猛而飄逸。咬出一分、擠出一分、殺出一分、搶出一分……比分扶搖直上,小亞萍轉敗為勝。
小亞萍人小心大,胸中不乏謀略,她麻痹麗娟,使其上當,后發制人,一分不讓。耿麗娟深悔上當。她有些招架不住了,連連失誤。對面的小妹子,像是什么精靈幻變出來的,她在施展法術,打過來的球撲朔迷離,變化莫測,使她眼花繚亂,難以應付——所有的招式,全都失靈了。小亞萍愈戰愈勇,在乒壇上實屬罕見。
小亞萍從此走向世界。1988年,她榮獲全國城運會女子單打冠軍,同年,她又獲亞洲杯女子單打冠軍。
1989年,獲全國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同年又獲世界錦標賽女子雙打冠軍;1990年,北京第11屆亞運會上她奪得三枚金牌,一枚銀牌。
11屆亞運會后,她馬不下鞍,衣不解甲,西征歐洲的蘇聯、南斯拉夫和法國。三大戰役中,中國女子乒乓球隊共獲12枚金牌,她獨自得了11枚金牌,1枚銀牌。
以后又在多次的乒賽中,頻頻摘冠。
上一篇:為過失負責的里根
下一篇:人生如棋不可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