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以政,開源節流的經濟思想
1.足國之道,節用裕民
荀子很重視富國裕民,傳承儒家的富民思想,他說:“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無固定用途)而有用。為人,數也(萬物為人所用,這是自然的道理)。”(《富國》,第171頁)荀子認為,天生萬物,足夠人們吃穿用,但要人民國家真正富裕起來,還必須抓住農業這個根本,實行一系列“開源節流”的政策,而更重要的是必須采取“裕民以政”的方針。“足國之道,節用裕民,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則民富。民富則肥田以易(易治理),肥田以易則實(物產)百倍,上(國家)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用之……不知節用則民貧。”(《富國》,第174頁)
富民要“裕民以政”,要有正確的富民政策,要以科學的政策鼓勵發展生產,使人民得實惠,多予少取,盡量避免戰爭,不與民爭利,荀子說:“上好攻取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商賈眾,則國貪,無制數度量(無限度開支),則國貧。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開其源,節其流,而時斟酌焉,潢然(普遍)天下必有其余,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富國》,第194頁)關于富民問題,荀子深刻指出:“自古及今,未有貧其下而上無危者也。”(《哀公》,第627頁)“用國者(治理國家),得百姓之力者富”(《王霸》,第234頁),富國裕民,必須依靠和發動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從發展經濟中得到實惠。
2.輕稅平征,罕興力役則國富
國家要實行富民政策,總的說來是要制定正確的政治經濟政策,發展經濟,節約支出,開源節流,同時要減輕賦稅,少征民力,使民安心生產。“等賦(分等級合理征稅),政事(處理好政事),財萬物(合理使用開發自然資源),所以養萬民也。田野十一,關市幾而不征,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相地而衰政(按等級征稅)……通流財物粟米(發展貿易,促進商品流通),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交流)也,四海之內若一家。”(《王制》,第152頁)
3.發展經濟,保護生態
“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富國》,第198頁)“輕田野之稅,平關稅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富國》,第177頁)公平收稅,減輕人民負擔,使人民生活安定。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合理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同時要注意保護生態平衡,制止掠奪性開發。荀子指出:“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魚鱉鰍等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食有余也。”(《王制》,第157頁)
4.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
富民、教民、樂民、壽民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思想,荀子提出:“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農時,其所以富也。立大學、設庠序、修六禮(婚喪等六方面的禮儀)、明十教(十疑為七,指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等七方面的教育),所以道(引導)之也。”(《大略》,第559頁)民不富,難于治理,民富之后,必須重視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素質。不富裕,無法調養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友誼交往,人際關系就會淡漠;不教育就無法啟發人們的理性智慧。所以,一戶之家,百畝土地,使其致力生產,不誤農時,稅收合理,人們就會富裕,同時設立各級各類學校學習禮俗、政治文化、修德明禮,社會就會穩定和諧。同時做好社會福利工作,關心老者,收養孤殘,“八十歲者,一子不事(不服公役),九十歲者,舉家不事,廢疾非人不養者,一人不事,父母之喪,三年不事”(《大略》,第559頁)。收養社會上的殘疾人,“五疾(聾啞等五種殘疾人),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根據能力,給他們事做),官施而衣食之,兼復無遺(不要有遺漏)”(《王制》,第138頁)。
上一篇:行“明德”,在修身
下一篇:誠信是立身之本、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