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明德”,在修身
《大學》指出:“自天子以致庶人,壹皆以修身為本。”德與才,德與財,誰是根本,有些人雖然口頭說明白,但一生貪欲。修身就是修養思想道德,去私樹公,在修、齊、治、平中,修身是根本,格物、致知、誠意、心正是修身的途徑和前提,我們可以理解為學習、實踐、認識、聯系實際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并推己及人,“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君子首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要求他人做到,“其為父子兄弟足法,然后民法之也”,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治國在其家”(《大學》)。修身才能齊家,齊家而后治國,修身是承先啟后的重要環節。當今社會,各種問題不少,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修身難,做到齊家也不容易,因此,人人必須重視修身,“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以修德為本。從德才關系來講,德是才的靈魂,才是德的體現,德厚才必高,“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事親”(《中庸》)。
修身要求“君子動(舉動)而為天下道(符合道義),行(行為)而為天下法(效法),言而為天下則(準則),遠之則有望(名望),近之則不厭(親近)”(《中庸》),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中庸》)。修身是樹立道德或為政的必備條件,也是齊、治、平的根基。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大學》),社會建設從家庭建設開始,而家庭建設則從個人修養道德做起,千家萬戶皆仁皆讓,社會風尚就會良好,“宜其家人(全家和諧愉快),然后可以教國人”(《大學》),只有將自己的家庭建設好,才能更好地引導其他人。
從政治要求來說,修身的目的就是愛民利民,“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背棄)”(《大學》),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有國者不可不慎”,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要注重經濟政策,關心人民生活,“長(領導)國家而務財用(對人民取之過多)者,必自小人矣”(《大學》),只對人民收取,這是小人的主張。
“唯仁人能愛人,能惡人”(《大學》),修養仁德,要分清善惡是非界限,舉善去惡,近賢遠邪,不要與大多數人的意愿對著干,“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違背)人之性,災必逮(及)身”(《大學》)。有德者為政,在人才問題上,“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及時任用),命(怠慢)也。見不賢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大學》)在上下級關系上“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使上”(《大學》)在經濟政策方面“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迅速),用之者舒(慢省),則財恒足矣”(《大學》),這些道理簡明但很深刻,歷代不少統治者卻都在這些問題上犯過錯誤。
修身之道,要畏民意、民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民要有敬畏心理,有些人膽大妄為,什么壞話都敢講,什么壞事都敢干。《大學》指出:“大畏民志,是謂之本……此謂知之至也。”人民的意志是不可輕慢的,畏民為民是根本。
上一篇:荀子與《荀子》
下一篇:裕民以政,開源節流的經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