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東北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赫哲族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黑龍江省的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沿岸的同江、饒河、撫遠、虎林、富錦、集賢、樺川、依蘭等縣境內(nèi),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共有人口1400余人(1982年)。赫哲族還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歷史上曾因以魚皮為衣和善于使犬,而被稱為“魚皮部”和“使犬部”。赫哲族歷史悠久,與我國東北地區(qū)的古代民族肅慎、挹婁、勿吉、靺鞨以及野人女真都有可溯的族源關(guān)系,清代時有“黑斤”、“赫真”、“赫真喀喇”等稱謂。
赫哲族自古以來就以漁獵為主。為了適應(yīng)漁獵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他們往往選擇江河兩岸高處和接近獵場的地方居住。早期住所有臨時和固定兩種。臨時住所有“撮羅安口”(即尖頂棚之意)、“昆布如安口”(圓形棚),尖頂棚類似鄂倫春人居住的“仙人柱”,是用十幾根至幾十根丈余長的木桿子搭成的圓錐形房子,周圍苫上茅草,也有圍以樺樹皮的。固定性的住所有卓(馬架子)、希日免克(地窨子),是寒帶居民的一種較原始、簡陋的住所,挖進地表三四尺深,筑墻三四尺高,架木苫草于其上,里面搭有火炕,是古人穴居的發(fā)展。赫哲族人的服飾、飲食習(xí)俗也與漁獵經(jīng)濟密切相關(guān)。美麗富饒的三江水域盛產(chǎn)鰉、鱘魚和鮭魚(大馬哈魚),綿延的完達山脈的茂密森林中棲息著各種猛獸珍禽,這些都為赫哲族人民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來源。赫哲人的服裝、被褥多是用魚皮、獸皮縫制的,魚皮制衣是赫哲人服飾文化的一大特點。赫哲族婦女把魚皮剝下,晾干去麟,再把它鞣制成和布一樣綿軟的成皮。若干張魚皮縫合成一大張,就可以用來制作衣服了。赫哲人穿的魚皮上衣,式樣頗像旗袍,身長過膝,腰身較為狹窄,袖子肥而短,只有領(lǐng)窩,沒有立起的高領(lǐng)。在領(lǐng)邊、衣邊、袖口處都鑲綴各種顏色的鹿皮剪成的云紋或圖案,婦女穿的魚皮上衣所繡紋飾更是色彩藻麗。衣服邊上鑲嵌貝殼和銅錢,顯得風(fēng)格渾厚古樸。赫哲人還用魚皮縫制套褲,穿上這種套褲捕魚不易透水,穿它狩獵時也柔韌耐磨。赫哲人除穿魚皮衣外,還比較普遍穿狍皮做的皮衣皮褲。皮衣堅固耐磨,又能擋風(fēng)御寒,在冰天雪地的冬季里狩獵是很理想的服裝。此外他們還用魚皮或獸皮制做靰鞡鞋,里邊套上狍皮襪子或墊上靰鞡草,既暖和又輕便。
赫哲族人以魚、獸肉為主食,平時除吃新鮮的魚、獸肉外,在捕魚旺季他們還將魚肉采用日曬和熏烤的辦法加工成魚干、魚條、魚披子貯存起來,以備淡季時食用。嚴冬季節(jié)赫哲人外出捕魚時常常就地野餐,他們把凍魚撕去魚皮,削成薄薄的魚片,加上食鹽,在篝火旁稍加熏烤就可以食用了。赫哲族人習(xí)慣吃“剎生魚”,視為上等菜,待客以吃“剎生魚”為敬。“剎生魚”赫哲語稱為“塔拉卡”,做法是選用新鮮的活魚,鯉魚、鱘魚、鰉魚均可,從活魚身上剔下兩片整魚肉,然后切成魚絲,與土豆絲、綠豆芽、粉皮、韭菜拌好,再調(diào)以辣椒油、醋、食鹽,一盤風(fēng)味獨特、脆香可口的“剎生魚”就做好了。赫哲族婦女還把各種鮮魚煮熟后去皮去骨,弄碎后加工成魚毛(魚松),赫哲語叫“它斯根”。魚毛不僅味道鮮美,而且不易變質(zhì)。
赫哲族人善于馴養(yǎng)狗,狗拉雪撬是赫哲人早期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歷史上赫哲族地區(qū)又被稱為“使犬部”或“使犬國”。狗拉雪撬赫哲語稱為“拖日氣”,每個“拖日氣”可套狗三四只至八九只不等,有的甚至達幾十只。挽“拖日氣”的頭狗經(jīng)過訓(xùn)練,在馭手的指揮下帶動其它狗前進。狗拉雪撬行走如飛,日行可達二百余華里。赫哲人春、夏季還使用樺皮船和小板船在江河中游弋,冬季出獵則用滑雪板。
上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jié)日娛樂活動·賽馬與叼羊
下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fēng)流—江西書院文化·走向衰落的江西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