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傷旅行”在絕望之路
十八世紀后期,歐洲產生了感傷主義文學流派,它發源于英國,輻射了整個歐洲大陸,并對十九世紀浪慢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當時的英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統治得到鞏固,這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加劇了社會矛盾。資產階級中、下層人士越來越感到社會上的貧富懸殊,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得不到保障,感傷情緒因此產生。感傷主義文學正是這些情緒的反映。
在英國作家撒繆爾·理查生的小說中,已經出現了感傷的因素。理查生善于描寫善良女子令人心酸的處境和她們的凄苦心境,并以此獲得讀者感情上的共鳴。如《帕米拉》中帕米拉企圖自殺前的心理,《克萊麗莎·哈婁》中克萊麗莎受折磨時的境況和悲痛,曾使當時許多讀者流淚。正是這一特點,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感傷主義色彩。
但是,英國感傷主義代表作家是勞倫斯·斯泰恩,感傷主義就是以他的小說《感傷旅行》而得名的?!陡袀眯小穼懽髡咦约涸谟⒎☉馉帟r期取道法國去意大利的經歷。作品主要不是寫作者見到的生活現實,而是寫他對一些生活小事的感受和異想。斯泰恩對別人的心情也極為敏感,要求徹底解放感情,宣揚感情至上。因此,在《感傷旅行》和其他一些作品中,充斥著感傷情調而缺乏深刻的社會意義。
理查生、斯泰恩和其他感傷主義作家由于過分夸大感情的作用,都細致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此來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他們有時也對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表示憐憫,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沉溺于感情世界,脫離社會現實,甚至喜歡抒發個人對生、死、黑夜和孤獨的哀思,致使他們的作品常常充滿悲觀失望的情緒以至對生活絕望的哀號。
在文學作品中,適當表現感傷一類的情緒并不是不可以的,過分的強調和夸張則是有害的。
上一篇:“急先鋒”的落伍
下一篇:“才命兩相妨”的陳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