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關于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論述
1.人法天地自然的修養思想
人法天地自然的修身思想,不僅是道家的主張,儒家等也提出類似的看法。《易經》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生活在天地之間,受天地、自然、社會規律的制約,人類的自由是相對的,人要幸福健康地生活發展,必然要遵循自然和社會規律。“人為萬物之靈”,必須順應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規范自己的行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因為它生存不為自己),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生存(自己置身度外,反而能生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正因為不自私,反而成其私。大公無私,謙居人后,才能受到人們的擁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惡,故幾于道(安處眾人不喜歡的地方,接近于道)。居善地(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心善淵(心像水那樣深沉),與善仁(待人仁慈),言善信(語言要像水那樣真誠),正(政)善治(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善于治國理政),事善能(辦事要盡一切努力),動善時(行動要善于把握時機)。夫唯不爭,故無尤(像水那樣不與物爭不犯錯誤)。”(第八章)在這一章中,老子以水做比喻,教導人們要像水一樣謙恭卑下。水是最善的,它利萬物,生命起源于水,不與他物相爭,往低處流以利萬物,臟東西都用水洗,處眾人之所惡,水幾乎接近于道。心要像水那樣深情平靜,交往要講仁義,說話要講信用,為國家辦事要努力到最大的成功,行動要合時宜,我們應從水的美好品質中,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我們要從日常事理中學習修身,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從一般事理中學習如何樹立正確的得失觀、財富觀、功業觀、進退觀、謙遜觀。
2.少私寡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私欲)得
“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長足矣”(第四十六章)。老子看到了當時統治者的貪得無厭,因而提出了這些忠告。私有觀念產生于私有制社會,各為其己,各私其私,這是一切社會矛盾和斗爭產生的根源,也是一切丑惡社會現象產生的土壤,這里講的“少私寡欲”是指貪欲,縱欲,損人利己,危害社會之欲。個人享受要知足,要適度,我們為人民社會大眾謀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對自己的物質生活追求應知足適度。
老子深刻揭露統治者的腐朽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吃敗胃口);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珍奇異貨,使人產生偷、貪、搶等)”(第十二章)。五色、五音、五味等不是指高雅音樂、美景、佳味,而是指反動統治階級腐朽低級生活的那種令人目盲、耳聾、發狂欲醉的低級文化娛樂生活。
他們的吃、穿、住、用,無不追求其極,自私、貪婪、腐朽、愚昧,達到瘋狂的極點,他們不僅自己腐朽,而且敗壞整個社會風氣,危害社會。老子提倡“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過分的東西,提倡“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老子提倡高尚的人格品德,輕物欲重節操的高尚精神境界,他認為人死后人們長久懷念者為壽。
老子說:“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四章)一個人不要聚斂財富,物質生活要知足,知足不會失掉作為人的尊嚴而受到屈辱,什么事情,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
3.“三寶”“二美”,遵道的做人處事原則
老子在做人修養方面提出“三寶”“二美”,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寬容慈愛,所以能勇敢,夫慈,以戰則勝)。儉,故能廣(嗇儉,所以能寬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爭強好勝,強出風頭,故能得到人們的尊重與支持)。”(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寬容慈愛同情,這是人類友愛相處的基本原則,慈也是柔的意思,“守柔曰強”(第五十二章)。儉,是指節約、儉樸、收斂、克制的意思,“治人事天莫若嗇”(第五十九章),儉,既指節約物力財力,又指聚集精神,積蓄力量,不奢靡等。不敢為天下先,絕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謙虛處下,努力作為,埋頭苦干,自尊自強,不炫耀,不逞強,故能為其長。慈,故能勇,戰勝一切;儉,故能廣,包容一切,“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何謂“二美”, “美言(誠實之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六十二章)。我們為人處世,出言要與人為善,行為要正當,愛護人,關心人,對人美言美行。美好的語言,可以得到人們的尊敬,正當的行為,可以得到人們的贊許。
老子總結出懂得“道”的人的做人原則,他說:“古之善為道者(古之懂得道的人),微妙玄通(細致深遠通達),深不可識(深刻到一般人很難理解)。夫唯不可識(正因為一般人難于理解),故強為容(所以勉強為之描述)。豫兮,若冬涉川(為人謹言慎行,像冬天涉冰過河);猶兮,若畏四鄰(反復思慮,如防周邊有人來犯);儼兮,若其客(恭敬嚴肅如作客);渙兮,若冰之將釋(莊重大方,像緩緩解凍流淌的冰水);敦兮,若其樸(敦厚像未加工的素材);曠兮,若其谷(胸懷寬廣像山谷);混兮,若其濁(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孰能濁以止,靜之以徐清(誰能使濁停止,安靜下來就會澄清)。孰能安以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動之以徐生(變動起來,就慢慢打破安靜)。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道的人不自滿)。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正因為不自滿,才能取得新成功)。”(第十五章)
老子通過對行道者描述,向我們展示了做人處世的深刻智慧,做人要做到“三寶”“二美”,謹慎小心,提高警覺,以防意外,要莊重寬厚包容,厚道實在,要從容冷靜,心胸開闊,不自滿,因而能夠取得新的成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第六十二章),對于不善的人,不歧視,不拋棄,使之從善。“大小多少,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不管別人對我有多少恩怨,都能抱怨以德,不計較,不報復,仍報之以德,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
4.寵辱若驚,貴大患在身
“寵辱若驚,貴大患在身。”人們受到榮寵和受到恥辱都心神不安,把失掉虛榮看得像失掉身體一樣的大患。“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別人對你寵愛時總是他在上,你在下,是別人加恩于你,受寵不安,失寵也不安,這就沒有自尊自重,失去獨立尊嚴。“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大患”主要是指失寵受辱,“有身”是指把自身和榮辱看得同等重要,所以有“大患”。如果把榮辱看成是身外物,自身和榮辱沒有關系,這就沒有“大患”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只有以自尊自重自愛的態度為天下人著想辦事,不受榮辱影響,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大任委托給他;只有自尊自愛、最樂意為天下人著想的人,不計名利的人,才可以把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他。
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對于寵辱,無動于衷,寧靜欣賞庭前花開花落;對于升遷得失,靜觀天上浮云隨風聚散,把寵辱看作身外物,一心一意為社會大眾服務。自尊、自愛、自強,對榮辱恩寵看得就像花開花落,云聚云散一樣平淡恬靜,只顧公益,不計個人得失,這才是最好的美德。
人要自尊自重,淡泊名利,保持個人節操。“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遵守正道,為天下楷模)。不自見(主觀)故明;不自是(自以為是)故彰(是非昭彰);不自伐(自夸)故有功;不自矜(自高自大)故長(受到人們尊重支持)。”(第二十二章)“企者(踮起腳跟)不立,跨者不行,自見(主觀)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非不清),自伐者(驕傲)無功,自矜者(自以為是)不長(不受人尊敬)。”(第二十四章)
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知不知(知道自己還有許多未知的),尚(明智)矣;不知知(不知強為知),病也(錯誤)。”老子還要求人們善于識別真偽,“信言不美(老實話不好聽),美言(花言巧語)不信,病也(錯誤)。善者不辯(夸夸其談),辯者不善。知者不博(賣弄),博者不智”(第八十一章)。
上一篇:老子與《老子》
下一篇:老子哲學思想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