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恕道征服人心
南懷瑾先生在說到三國的曹操時,說他善用恕道,所以最終能成就霸業。
南先生說:曹操還沒壯大起來的時候,初與袁紹作戰,情勢岌岌可危,他的部下沒有信心,認為會打敗仗。很多人都和袁紹有聯絡,腳踏兩只船,以便萬一情勢不對時,可以倒過袁紹那邊去。
他們往來的書信資料,曹操都派人查到,掌握在手里。后來仗打下來勝利了,曹操立即把這些書信資料全部毀了,看都不看,問更不問。
有人對曹操說:“這些人都是靠不住的,應該追究。”
曹操說:“跟我的人,誰不是為了家庭兒女,想找一點前途出路?在當時是勝是敗,連我自己都沒把握,現在又何必追究他們呢?我自己信念都動搖,怎能要求他們?如果追究下去,牽連太廣了,到最后找不到一個忠貞的人,不必去追問了。”
這就是曹操反用“恕道”,做到能夠寬容人。
一個人能成就大業,不只是能力,而主要在于他的胸襟。曹操胸懷寬廣,善解人意,不計前嫌,善用恕道,征服人心,實在是高人一籌,所以他能成就霸業。
孔子說:有一個字是人可以終身奉行的,那就是“恕”。什么是“恕”呢?就是推己及人,善解人意,寬容原諒人,不與人計較,表現出寬大為懷的人格和風度。所謂“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孔子認為不僅是不要強加于人,更要有原諒人,包容人的肚量。孔子把一個“恕”和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單單送給子貢。因為子貢才華很高,在孔門弟子中,他在事功上表現很出色,經營工商很成功,在政治、外交方面也很出色。這樣,很容易犯不饒恕人、不善體諒人的毛病,孔子送他的話,既是因材施教,又具有前面所說的更普遍的意義。
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古來那些成就非凡者,無不是器訓和心量兼備的人。
澠池之會后,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作為大將軍,也屢立戰功,聽說這個消息后,很是不服,便放話說:“我是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憑言詞立下功勞,他的職位卻在我之上。再說相如本來是卑賤的人,我感到羞恥,不甘心自己的職位在他之下!”揚言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聽到這些話后,不肯和他碰面,每逢上朝時常常推說有病,不愿跟廉頗爭位次。過了些時候,相如出門,遠遠看見廉頗,就掉轉車子避開他。
于是相如的門客就一齊規諫說:“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不過是因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節義啊。現在您與廉頗職位相同,廉將軍口出惡言,您卻害怕他躲避他,怕得太過分了。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藺相如堅決挽留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回答說:“廉將軍不如秦王厲害。”相如說:“以秦王那樣的威勢,我藺相如卻敢在秦國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相如雖然才能低下,難道偏偏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對趙國用兵,只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啊!現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啊!”
廉頗聽到這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由賓客引導到藺相如家的門前請罪,說:“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
兩人終于相互交歡和好,成為生死與共的朋友。
孔子說:對人不要求全責備。《禮記》上也說:水至清則無魚。人無完人,自身也有缺點,所以不必對人有苛求,否則也是與自己過不去。求全的人沒有朋友。所以,做人應該眼睛明亮但又有所不見,耳朵聰敏而又有所不聞,看重別人的大功德,原諒別人的小過錯,不要求一個人盡善盡美。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不責人小過,不揭人陰私,不念人舊惡,可以養德避害。所以,做人要心懷善良友愛,與人為善,善解人意,不隨便指責別人,不揭發人隱私和短處,不耿耿于懷,斤斤計較于小恩怨,這樣,就可以培養起美好的品德,遠離禍患。
據《孔叢子》記載,孔子的孫子子思,向衛國的國君推薦茍變,說:“茍變可是一員可無敵于天下的大將啊。”
但衛君說:“我也知道茍變是難得的將才,但他從前做官時,曾無故吃了別人兩個雞蛋,于德有虧,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說:“木匠選材,也知取其長,棄其短,您作為一國之君,怎么可以因為兩個雞蛋而放棄一個人才而不用呢?這種做法千萬不能讓鄰國知道了啊!”
衛君只看到了一個人的缺點,卻沒看到人家的優點,看不到別人的價值。所以他必然失去人才。
孔子說:君子莊敬自重,而與人無所爭。荀子說:君子才德過人,但不因此驕人,與人爭高下,就像一個人力大如牛而不與牛斗力量,走速似馬而不與馬比速度那樣,他聰明過人但并不與人比聰明。這說明君子既謙虛內斂,又能以德服人,不與人計較,爭一時之長短,也是一種寬容和修養的表現。
宋代宰相富弼年輕時,有人告訴他:“某某罵你了”。
富弼說:“恐怕是罵別人吧。”
這人又說:“叫著你的姓名罵的,怎么是罵別人呢?”
富弼說:“恐怕是罵與我同名字的人。”
這話傳到那位罵他的人耳里,十分慚愧,從此再不敢非議他,而改為對他贊不絕口了。真正有修養的人,就是這樣,不與人爭什么,看上去吃虧了,實際上他卻在不動聲色中征服了別人,收獲的不只是好名聲。
上一篇:南懷瑾《受辱不怨的風度》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