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生民,非為君,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民水君舟,載舟覆舟的政治思想
1.天之生民,非為君,天之立君,以為民也
基于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明確指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大略》,第567頁)人民不是專為君主官僚服務的,反之,立君主,設官吏,不是為給他們高官原祿,養尊處優,而是要為人民辦實事,謀利益,民主官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哀公》,第623頁),荀子多次指出,君(官)民是舟水關系。官與民,人民是主人,是主體,而官是仆,是服務者,君官必須愛民、利民、富民、教民,如果統治者亂政敗德,人民不堪忍受,水必覆舟,荀子提出人民有維護生存、推翻暴君的權利。
荀子主張愛民、富民、教民,他生動地指出:“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故君人者,欲安,則莫乎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乎隆禮(尊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乎使賢尚能矣。”(《王制》,第143頁)荀子認為,人民若是驚駭不安,就要給以安全實惠,勤政愛民,舉賢任能,對人民政治上要平和,經濟上要寬惠,官吏賢能清廉,則百姓安定、社會穩定,即可載舟,反之則覆舟。
2.上之于下,若保赤子
“上莫不致(努力)愛其下,而制(治理)之以禮。上之于下,若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人之百姓,有不理者(不合理)如豪(毫)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王制》,第227頁)荀子強調上級或領導者的示范帶頭作用,領導是源,群眾是流,“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之不親不愛,而求其為己用,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矣。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矣。敵至,而求無危削,不滅亡,不可得也。”(《王制》,第248頁)荀子主張,為政要愛民利民,不過,愛民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君主統治而使之不致覆舟,但是,其主張愛民利民總是正確的。
荀子指出:“不利(不給利益)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先予利而后取利)。不愛而用之,不如愛而后用之之功也……不利而用之,不愛而用之者,危國家也。”(《富國》,第193頁)“善生養人者,人親之;善班治(治理)人者,人安之;善顯設(安排任用)人者,人樂之;善藩飾人(使人顯要)者,人榮之。四統(要點)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按等級類別把人組織起來)。”(《君道》,第250頁)
荀子認為,為上者要愛護關心下級和人民,要愛人利人,善于領導和治理,將他們組織統帥起來。“臨事接民,而以義變應,寬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斷以輔之,政之隆也。然后進退誅賞之,政之終也”(《致仕》,第287頁),“得眾動天,美意延年,誠信如神”(《致仕》,第286頁)。
3.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
荀子十分重視治國的戰略方針政策,所謂治國有“道”,道就是總的政治路線、制度、法制等。他說:“道者,何也?曰:君道也。君者,何也?曰:能群也。能群者,何也?曰:善養生人也者,班治(治理)人也者。”(《君道》,第250頁)對于人民要使他們生活富裕安定,在此基礎上善于引導治理。道就是治國理政的總的指導思想,這是治國的根本問題,所以,荀子說:“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君道》,第251頁)治理國家要遵理循法。理,就是道理、規律、公理、公平、正義、公正,惟如此,才能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支持擁護。荀子說:“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無益于理者,廢之……有益于理者,為之;無益于理者,舍之。”(《儒效》,第114頁)只有循理遵法,政令才能暢通,如果倒行逆施,雖有嚴刑峻法,也無濟于事。荀子說:“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亂所以自作也。”(《致仕》,第287頁)令不行,則政必亂。
治理好國家,首先是路線政策,政治法制;其次是好士任賢,愛民利民。“君人者,愛民而安,好士而榮,兩者無一焉而亡。”(《強國》,第332頁)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堅車利兵,不足以為勝;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由其道則行,不由其道則廢。”(《議兵》,第312頁)
4.主道知人,臣道知事,明主好要
主要領導者的職責是知人、識人、用人,而主持具體政務的人主要職責是懂政策、精業務、治理好政事,這種分工基本是正確的。“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大略》,第567頁),荀子從這一思想出發,提出“明主好要”的領導方法,認為領導者要抓住主要矛盾。他說:“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詳,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而百事荒。君者,論一相(選好丞相),陳一法(制定主要政策法令),明一旨(明確宗旨戰略原則),兼復之(統帥一切),兼昭之(照耀統籌一切),以觀其盛者也(把握大局,了解各方面的情況與成就)。”(《王霸》,第232頁)
在領導方法上,荀子還提出要抓重大現實問題,把戰略的階段性任務具體化,從最重要、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抓起。他說:“明主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緊抓大事)。主能治近則遠者理,主能治明則幽者化,主能當一(抓大事),則百事化,夫兼聽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極也(最好的治理方針)。”(《王霸》,第232頁)
荀子在領導方法方面還反對片面性,“圣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看到片面性的危害)。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衡(建立衡量是非標準)焉。是故,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秩序)也。”(《解蔽》,第447頁)意思是說圣人深知思想方法方面的問題,也看到認識片面性的危害,不能只看到希望的一面,而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只看到開始的一面,看不到終結的一面;只看到近的一面,看不到遠的一面;只看到廣博的一面,看不到淺近的一面;只看到古代的一面,看不到當今現實的一面。把全面情況羅列出來分析綜合研究,心中建立一個衡量是非的標準,雖有眾多有差異的事物,也不會相互局限而亂其等類。
荀子教導人們,要盡量克服片面性,防止獨裁,“彼持國者,不可以獨也”(《王霸》,第212頁)。荀子還主張要重視歷史經驗,“觀往事,以自誡,治亂是非亦可識”(《成相》,第525頁)。荀子堅持以法治國,“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尚賢使能”(《王制》,第151頁)。“仁者之用(治)國者,將修志意(修養道德),正身行,伉隆高(崇尚禮義),致忠信,期文理(完善禮義)”(《富國》,第197頁)。若能做到這些,就能“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強國》,第329頁)。
上一篇:大邦者下流,兵者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下一篇:孔子與《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