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文化遺存·齊、魯故城
今山東地區被列為文物古跡加以保護的先秦古國的故城,較為有名的就有齊、魯、薛、紀、莒等國故城,其中以齊、魯兩國故城為最。
齊國故城位于淄博市臨淄區的齊都鎮,瀕臨淄河,是當年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公元前9世紀齊獻公自薄姑遷都于此,經歷了春秋、戰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這里一直是齊國的都城。秦漢時,齊郡的治所和王國首府也設在這里,直到魏晉時才漸被廢棄。現在,雖然已經看不到當年的豪華建筑,但歷歷在目的遺址和出土文物,星羅棋布的千秋古冢,依然顯示著這座古代名都的雄偉規模。
建國以來,從1964年開始,對齊國故城進行了多次發掘和考察。現己查明,故都由大城和小城兩部分組成。小城嵌筑在大城的西南隅。大、小城都筑有寬厚高大的夯土城墻。兩城周長二十二公里,面積約十六平方公里。《管子·度地》稱:“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臨淄故城小城和大城的平面布局,就反映了當時都城與城郭之間的關系。
據載,齊故城有雍門、章華門、鹿門、楊門、稷門等城門十三座,現已探明的有十一座。門道寬多在十米以上。城內的道路和排水系統都有合理的分布。道路縱橫交錯,現已探明與城門相通的干道就有十條。城內有三大排水系統,城中廢水和積水可以順排水道穿過城墻的石筑涵洞,排入護城河,流向天然河道。排水系統工程設計得十分宏大與精巧。
齊國大城是官吏和百姓居住的處所,街道兩旁是居址或集散財貨的市肆。小城中的宮室是都城的重要部分,主要分布在小城北部的“桓公臺”和東北隅的“金鑾殿”一帶。桓公臺是一處夯土筑起的橢圓形高臺,南北長八十六米,東西寬七十米,高十四米。以桓公臺為中心,形成了一處宮殿建筑群,東面和北面且有河溝圍繞。齊君有不少喜筑高臺,那些被傳為“桓公臺”、“梧臺”、“雪宮臺”、“遄臺”、“檀臺”、“歇馬臺”的高臺建筑至今仍屹立在齊城內外。故城內還分布著許多手工業作坊遺址,其中有冶鐵遺址六處、煉銅遺址兩處、鑄錢遺址兩處、制骨遺址四處。
齊國是先秦時期的大國,先后涌現了許多的明君賢相、英雄豪杰。他們去世后埋葬在齊城內外,據統計,齊地墓葬有一百五十多座,主要有臨淄墓群、田齊王陵等較為集中的墓地。臨淄墓群的墓主多為王侯、大臣、貴族及名士,少數墓葬賴文獻記載及民間流傳可知墓主是誰,而多數則已無從考證。現存知道墓名的有太公衣冠冢、孝公冢、管仲墓、莊公墓、高傒墓、宴嬰冢、三士冢、田穰苴墓、公冶長墓、杞梁墓、田單墓、王蠋墓等等。在故城南部的牛山一帶,有六座高大墓冢,即田齊王陵,它由“二王冢”和“四王冢”組成,該冢依山而造,方基圓墳,雖經數千年雨水沖刷,依然狀若山丘。最大的一座冢墓長二百四十五米,寬一百五十五米。據考證,“二王冢”為田齊侯剡、田齊桓公午之墓;“四王冢”系威、宣、湣、襄四王的墓葬。
齊國統治者死后不僅建造了規模巨大的墓室,而且還有大量的殉葬物品。大城東北隅的一座東周墓面積近八百平方米,東、西、北三面有相連的長二百一十五米、寬五米的大型殉馬坑,已發掘的八十四米,出土殉馬二百二十八匹。據此計算,全部殉馬當不下六百匹。郎家莊東周殉人墓最多的陪葬人多達四十名,這些陪葬人不但有棺有槨,而且還有成套的仿銅陶禮器或精美的水晶串飾等隨葬物品,個別的還有自己的殉人。據鑒定,這些陪葬人全部是青年女子,她們可能是墓主的嬖妾或婢女。
臨淄作為齊都長達六百三十多年,城內遺跡層層迭壓,內涵極為豐富,已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大型銅盂、人形足鼎、高子戈、龍紋戈、鐘氏龍、銅犧尊、齊刀幣、編鐘、石磬、彩陶壺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器物。這里是研究齊文化的中心地區,建有“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為研究齊國歷史、觀賞齊國文物、了解齊文化遺址遺跡提供了便利。
魯國故城位于今山東曲阜,是西周至戰國時期魯國的國都。據稱,這里曾是“少昊之墟”,商奄舊都,周滅商后,魯國又建都于此,是當時東部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也是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77年3月至1978年5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魯國故城進行了全面鉆探與試掘,初步探明了部分地下蘊藏,取得了重要收獲,發現自西周到戰國的七八百年中,魯故城的位置沒有變動,而且漢代的魯王國也以之為首府。
從總體看,魯故城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7公里,南北最長處約2.7公里,面積約十平方公里。不少的地段仍可見到綿延的殘墻斷垣,有的地方高達十米,是先秦古城中城垣保存較完好的一座。
魯城四面均有城壕,壕與城垣間距少則十米,多則三十米,壕寬多在三十米左右,深約四米。西北兩面城壕乃利用洙水而成。古書記載說魯城四面共有城門十二座:正東建春門,東南鹿門,東北始明門;正西史門,西南歸德門,西北麥門;正南稷門,南東章門,南西雩門;正北圭門,北東龍門,北西齊門。現在已探明的有十一門,惟南東門尚待考察,門道一般寬約七至十五米。城門之間各有干道相通,城內發現的主要交通干道十條,東西向的橫行干道和南北向的縱行干道各五條,這些干道大都連接城門,并通往大型建筑。城內的排水系統位于魯城北部,東連東城城壕,穿東北門北側逶迤西流,約在西中門以北四十米處穿城垣,注入西城城壕(即洙水)之中。
據勘探,在魯故城的中部偏東,今周公廟附近高地上有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筑遺址,面積約一平方華里。殿基建于高出地面的巖石之上,形成了大大高出地面的高臺,這可能就是魯國宮殿所在的中城。魯國的貴族居住區位于中城附近,魯城東半部。季孫氏約住于中城西北二里,與郈氏為鄰;孟孫氏居于季氏東南,叔孫氏居于季氏西北,均離季氏不遠。魯之東門襄仲(公子遂),因居魯東門之內,故稱東門氏,其居處應在魯東門和中城之間。現在中城周圍發現了許多夯土基址和居住遺址,證明這里的確屬于貴族居住遺址。
考古勘探中還發現了手工業作坊和墓葬區。手工作坊遺址發現九處,其中冶鐵遺址兩處,冶銅遺址兩處,制骨遺址三處,制陶遺址兩處,這些作坊遺址除一處冶鐵遺址和一處冶銅遺址外,其余均分布在魯故城西半部,或與西半部的居住遺址相連,或座落其間,說明魯城西半部乃是魯國手工業工人或下層人民聚集居住處。魯故城的墓葬區基本分布在城西三分之一強的范圍內。在發現的五六處墓葬中發掘了四處,共清理了一百二十八座西周墓葬。從墓葬的葬式、葬俗、陶器組合和器物形制上看,這四處墓葬顯然屬于兩種類型。據分析,其中一是魯公族姬姓周人墓,一是當地居民墓葬,這對于研究魯國早期各民族關系有重要價值。
曲阜魯故城地處汶泗流域中部,地勢高低適度,近山臨水,既無干旱之憂,亦無水患之慮。秦漢以后的歷代大都以魯故城區為地方治所,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為保衛孔子廟,又在故城的西南隅興建新城,就是現在曲阜市城區的古城部分。
上一篇:齊魯文化·泰山巖巖齊魯所瞻·齊、魯封建
下一篇:齊魯文化·經學與思想·齊學、魯學、孔氏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