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 (公元772~842年),字夢得,唐代洛陽人。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出生在蘇州附近的嘉興縣。童年是在江南度過的,在此期間,他常常上門向住在吳興的兩位著名詩僧皎然和靈澈請教。由于他“異乎其綸”,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地方官舉薦了他,使他19歲就有機會進京,參加科舉考試。貞元九年 (公元793年),22歲考中進士。同年,登博學宏詞科,但沒有授官。他24歲,回長安登吏取士科,被任命為太子校書。貞元十八年調任渭南主簿。就在這一年,他結識了柳宗元。次年,奉調入京,任監察御史,柳宗元調任監察御史里行(見習官)。他們便 “常時同硯席”,關系十分親密。這時,韓愈已在監察御史任上。三位大文學家互相學習,共同討論創作上的問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劉禹錫深受“兼濟天下” 的儒家思想的浸染,全身心地投入了歷史上有名的 “永貞革新”。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死去,太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改元永貞。他任命王叔文為起居舍人,“以翰林學士行宰相事”。同時還重用王伾、劉禹錫、柳宗元,史稱“ 二王、劉、柳”。改革派攜同一些有志之士和宦官、藩鎮以及作惡多端的舊官僚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革新派在掌握了政權、軍權、財權之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積弊的措施。
劉禹錫從監察機關調到了行政機關,王叔文經?!耙礤a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直接參與了國家機密大事的議處。同時擔任屯田員外郎判度吏鹽鐵案,兼崇陵使叛官,幫助王叔文掌握國家財政大權。在朝外,他還要負責收集各方面的情報,控制輿論,結納人才。
但這場革新運動,由于觸犯了專權的宦官、割據的軍閥、守舊的士族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合力反對。革新運動僅實行146天就失敗了,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在赴連州的路上又接到詔書,改貶為朗州 (今湖南省常德市) 司馬。
在朗州,劉禹錫聽到王叔文被賜死的消息,悲憤異常。這種悲憤的情緒在當時又很難明白地表達出來,劉禹錫就找到了一種前人很少用的表達方式,即發展從《詩經》以來的“比”的創造方法,“興發于此而義歸于彼”,借各種禽鳥器物,編造一系列寓言式的故事來諷刺現實,有人將此類詩叫做“政治寓言詩”,包括《飛鳶操》、《聚蚊謠》、《百舌吟》、《白鷹》、《白鷺兒》等。在朗州的9年,劉禹錫一直心懷長安,希望朝廷能將它召回重用。在此期間,劉禹錫將對國事的憂愁與對朝廷上一些小人的憤恨感情,都傾注在詩歌里。
劉禹錫性格開朗,胸懷天下。他寫的《天論》三篇,充分表現了劉禹錫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主要論述了天的物質性,天與人的關系,產生天命論的根源等。提出了 “天與人交相勝”的學說,發展了荀況以來的“天人相分”的哲學思想,同時,把“天與人交相勝”的學說歸結為“人誠務勝乎天”,認為天地萬物之間,有其矛盾斗爭的一面,也有其互相依存的一面。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短煺摗啡c荀子的《天論》、王充的《論衡》一起成為古代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名著。
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劉禹錫終于盼到了朝廷的詔書。第二年,回到長安不到一個月,再次因權臣陷害被遠調到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 當刺史。后改遷到較近的連州。
在連州時,他再也不像在朗州時那樣北望長安了,也沒再寫出那種憤世嫉俗的詩篇。消極思想有所增長。
向民間學習,豐富自已的詩歌創作,使劉禹錫的詩歌成為詩歌百花園里散發獨特清新自然氣息的一朵奇葩。在夔州,他積極向民間學習,在這一時期所創作的《竹枝詞》、《浪淘沙》等,都是在民歌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把民歌和文人創作有機融匯在一起,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獨特詩體。
在這段時間里,他還寫了一組寓意深刻的雜文《因論》,一共7篇。借某一具體事物,來說明一個哲學上的問題。這是劉禹錫散文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部分。
長慶四年 (公元824年)八月,劉禹錫到達了和州 (今安徽和縣)任上,雖然他還是想盡快結束謫居生活,回到朝廷。但他對統治者的專權無能,又有著極大的失望與不滿?!?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gsdq/zheli/2019050622239.html"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對回朝廷的希望不大,甚至打算在和州長期呆下去。他在城中筑了一間“陋室”,寫了一篇《陋室銘》,明志之作,字字珠磯。
兩年多后,寶慶二年(公元826年)冬天,他盼到了調回洛陽的詔書。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改官禮部尚書,仍兼任集賢殿學士。
這時的朝中,正是牛李黨爭的高潮。牛黨李宗閔和牛僧孺相繼入相,他們對劉禹錫大力排擠。大和五年,劉禹錫又離開了長安,出任蘇州刺史,這次被貶,劉禹錫已經年過花甲,對這一沉浮已看得淡了。他治理水災,愛護百姓,與好友白居易對詩唱酬,生活過得倒還充實。大和八年七月,移汝州 (今屬河南)刺史。這時長安政局動蕩,一場大變將近爆發。劉禹錫又被改派擔任同州 (今陜西大荔)刺史。在他去同州的路上,“甘露之變”發生,唐文宗要鏟除宦官勢力不成,宦官專權恣橫,比以前更加厲害。劉禹錫對此事的態度是消極的。開成元年 (公元836年)秋天,劉禹錫由于足疾,改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在洛陽與白居易、裴度的詩文酒會頻繁,寄情于筆硯壺觴之間,第二年,就病倒了,會昌二年 (公元842年),他自知不起,寫了一篇《子劉子自傳》,把自己的家世和生平經歷作了簡要敘述。在自傳的最后,他給自己作一個很公允的自我評價: “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心中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充分發揮自已政治上的才能,把國家治理好。同年七月,與世長辭。終年71歲。一代詩豪,給我們留下了800多首精湛的詩篇。
劉禹錫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政治寓言詩是對我國語言文學的創造性的發展。不但豐富了詩歌的體裁,也擴大了寓言文學的表現手法。對民歌的學習吸收,豐富了詩人的思想內容,開闊了藝術境界,《竹枝詞》等民歌體詩的出現,使他的詩歌藝術達到了當代的高峰。從眾多的流派中開創了新的風格。在唐代詩壇上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在詩的音樂性方面,劉禹錫更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按譜填詞的人。他在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歌詞的創作,也為后代詞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上一篇:麥哲倫——率船隊完成全球航行
下一篇:與程顥共創理學的程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