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邦者下流,兵者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1.大邦者下流
老子生于春秋時期,正值周室衰弱,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階級的戰爭,大國兼并小國的戰爭,奴隸起義的戰爭,連年不斷。老子反對兼并戰爭和侵略戰爭,提出了一些關于國家關系和對戰爭的看法,因此,有人說《老子》也是一部軍事著作。
“大邦者下流……故大邦以下(謙讓)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小邦……大邦不過欲兼畜人(領導干涉),小邦不過欲事人(奉承),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第六十一章)老子指出,大邦者下流,大國謙讓小國,小國尊重大國,大國不欺壓小國,取得小國的信任,實際上就是大小國家相互謙讓尊重,和平共處。
老子反對大國兼并小國的侵略戰爭,主張維持小國寡民、自給自足、友好相處的政治狀態。
2.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以道輔助國君的人,不靠兵力逞強天下。發動戰爭,很快得到報應)。師之所處,荊棘生焉。戰爭之后,必有兇年,善有果而已(正義的戰爭,取得勝利后,也要適可而止),不敢以取強(不敢用兵逞強),果而勿矜(有了戰果,不驕傲),果而勿伐(夸耀),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成功了,不驕傲,取得戰果,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不合道者必然早亡)。”(第三十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還惡之(人人都厭惡它),故有道者不處(有道的人不使用它)。……不得已而用之……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好戰者,不可能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3.善戰者不怒,禍莫大于輕敵
“善為士者不武(善于作戰的人,不逞他的勇武,不輕敵,不冒進);善戰者不怒(善于作戰的人,不急躁,不為敵人挑動,不感情用事);善勝敵者不與(不在具體戰斗上糾纏不放)。”(第六十八章)這些都是重要的作戰用兵原則。“善用兵者,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第六十九章)不首先發動戰爭,不輕舉妄動,盲目進攻。為消滅敵人,大膽退卻。按實際情況作戰,不講究固定陣勢。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第六十九章)用兵最大的忌諱是輕敵,為此,必須詳盡掌握敵我友各方的情報信息、形勢優劣與力量對比,以及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輕敵的結果是軍隊覆滅,國土淪喪,政權瓦解,人民遭殃。
戰爭的正義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故抗兵相若,哀兵勝矣”(第六十九章)。實力相當的戰爭雙方,處于反侵略戰爭的正義一方,必然取得最后的勝利。
老子反對好戰,但支持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主張大小國家相互尊重謙讓,和平共處。一旦被迫應對反侵略的正義戰爭,老子主張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爭取戰爭的勝利。
《老子》這部書,雖僅五千言,但內容豐富、深刻、廣泛,無論是他的哲學或社會政治思想,對后世影響都很大。尤其是其關于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論述,大多是積極可取的,對現實也有借鑒意義,人們可以從中吸取營養,以古為鑒,古為今用。
上一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下一篇:天之生民,非為君,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民水君舟,載舟覆舟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