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
一、青云直上
狀元是皇帝欽定的進士科第一名,是皇帝極器重的人。狀元大都感激皇上龍恩,忠心事主。在古時中國,“忠”的內涵在于忠誠于封建倫理道德,而非皇帝本人,所謂“從道不從君”。皇上有過失,須直言極諫,匡失救弊,即使身亡家破,也在所不辭。若置封建倫理道德于不顧,一味地順從皇上的旨意,阿諛奉承,便是“奸臣”。在有名可考的596名狀元中,“奸臣”屈指可數。有明一朝,89榜進士,90名狀元,被指斥為“奸臣”的,僅周延儒一人。《明史·奸臣傳》共為6個“奸臣”立傳,即胡惟庸、陳瑛、嚴嵩、周延儒、溫體仁、馬士英,還有幾個小“奸臣”的附傳。周延儒赫然為六大奸臣之一。
周延儒,字玉繩,常州府宜興縣(今屬江蘇)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二月,周延儒參加會試,考得第一名,即會元。三月,他參加殿試,奪得第一甲第一名,成為狀元。這年,他剛20歲出頭。少年得志,頗為自負。
周延儒連中會元、狀元,是有才學的。他為人機敏,善伺人意。才學加上機敏,步入仕途后青云直上。
按定例,周延儒中狀元后入翰林院為修撰。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 1627),遷右中允,掌管司經局。司經局是個管理經籍的機構。不久,升為掌理太子東宮事務的詹事府的副長官——少詹事。明成祖時遷都北京,南京作為陪都,設有與北京相同的衙門,也有翰林院。周延儒升為少詹事后,便以少詹事銜出掌南京翰林院。
至此,周延儒的官運不算亨通,走運是在朱由檢即帝位后。
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下午,年僅23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繼立,年號“崇禎”。崇禎帝接過的大明王朝是一個已極度腐朽、千瘡百孔的破爛攤子,吏治腐敗,經濟蕭條,財政困難,國防空虛,民心思亂。年方17歲的崇禎帝決心有所作為,重整江山。要實現這個美好的理想,必須有一批得力的官員輔佐。于是,崇禎帝開始物色人才,一旦發現合適的人選,便破格提拔、重用。
周延儒是萬歷四十一年進士科狀元,到崇禎帝即位那年,周延儒年方三十四五歲,這么年輕,便有14年仕官生涯,格外為崇禎帝矚目。于是,崇禎帝即位不久,便召周延儒回北京,授以禮部右侍郎。
機敏的周延儒瞅準崇禎帝求才若渴,竭力施展才華。他為人行事,總要顯出與眾不同的樣子,處處迎合崇禎帝的旨意,使得崇禎帝覺得惟周延儒見識高深,與他略同。
崇禎元年(1628)冬天,錦州(今屬遼寧)守兵鬧事,大有嘩變之勢。錦州是大明帝國遼東重鎮,是防御努爾哈赤的大金國入侵、捍衛北京的重要門戶。督師薊遼的兵部尚書袁崇煥奏請亟發軍餉,以安軍心。崇禎帝在文華殿召集公卿大臣議處,眾大臣都贊同袁崇煥的建議。周延儒先是默不作聲,用心聽他人發言,窺伺崇禎帝的意向。見眾大臣都主張發軍餉安撫鬧事的錦州守兵而崇禎帝未露贊同之色,他出班跪奏,振振有辭地說: “關門過去是防敵的,如今卻成了防大明士兵的了。不久以前寧遠(今遼寧興城)守兵鬧事,發餉安撫; 今錦州守軍鬧事,又要給餉安撫,恐各地守兵效尤。”
“愛卿以為當怎樣處置?”崇禎帝急切地問。
周延儒實無良策,詭言道: “如今事情已迫在眉睫,不發軍餉是難以安撫了。但應尋求一條長治久安之策。”
崇禎帝聞言,首肯,降旨切責眾大臣。過了幾天,他再次召見周延儒,問他想出妙策沒有。周延儒道: “發餉沒有比發糧食更好的了。錦州不缺糧,缺銀子。為什么士兵鬧事?鬧事必有隱情。誰敢說不是驕橫的軍官們煽動士兵鬧事,以脅迫袁督師?”崇禎帝早就懷疑邊將要挾,周延儒這么一說,正中下懷。他更加賞識周延儒,有了擢周延儒入內閣的打算。
不久,內閣大學士劉鴻訓罷官,崇禎帝命公卿大臣薦舉新的人選,眾大臣推舉了成基命、錢謙益、鄭以偉、李勝芳、孫慎行、何如龍、薛三省、盛以弘、羅喻義、王永光、曹于汴11名候選人。周延儒資歷淺,沒有入選。崇禎帝有意以周延儒入閣,見眾大臣沒按他的心意辦,很是不滿。
就在這時,禮部尚書溫體仁上疏彈劾眾臣所舉人選不當,錢謙益不可入閣。
溫體仁,字長卿,湖州府烏程縣(今屬浙江)人,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累遷至禮部尚書。溫體仁之為人,表面上謹慎、懦弱,一副膽小怕事的樣子,待人接物,很有禮貌,骨子里卻極為陰險、狠毒。他是《明史·奸臣傳》六大奸臣之一,其奸詐有過于周延儒。他也有希望入閣,但因資歷略淺一些,名望亦差,沒能入選。他極其怨恨,窺伺崇禎帝也有不滿之意,遂上疏彈劾。彈劾11位人選不當得有根據,他逐一搜尋,終于在錢謙益身上找到一條不成把柄的把柄。
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蘇州府常熟縣(今屬江蘇)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科第一甲第3名,即俗稱“探花”。他為文博瞻,工詞章,尤長于詩,名聲很響。天啟年間,以名隸東林黨。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專權,結黨營私,東林諸人與閹黨相抗,遭魏忠賢等人陷害,東林黨人死者甚多,錢謙益罷官。崇禎元年,起復出仕,至禮部侍郎。
溫體仁拿錢謙益開刀, 翻出了一樁舊案。天啟二年(1622),錢謙益典浙江鄉試,錄取的舉人中有個叫錢千秋的,首場考試中,用了俚俗詩一句,分置七義結尾,違背了科舉考試的定式——八股文。給事中顧其仁揭發此事,錢謙益也有察覺,自行揭露,引咎自責。判決結果,錢千秋流放,奪錢謙益官俸。此案早已了結,而溫體仁找不到別的口實,只好再翻出來,添油加醋地說當初錢謙益收受賄賂,結黨營私,不配做閣臣人選。崇禎帝對黨派之爭深惡痛絕,即位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鏟除把持朝政的閹黨。閹黨雖鏟除了,他擔心再出現黨派,聞溫體仁言,大加稱贊。
眾大臣都說錢謙益無罪,溫體仁彈劾他沒道理。惟周延儒附和溫體仁,上疏說: “廷臣一同推舉閣臣人選,好像很公正,實際上此事為一二人所左右,他人不敢言; 若說些什么,則惹來禍患。錢千秋一案鐵證如山,不必再問諸臣,皇上可自行了斷。”于是,崇禎帝罷免錢謙益,替錢謙益說話的吏科都給事中章允儒、給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壯等,都被指控為“錢黨”,降官遭謫。同時下令,推舉的11名閣臣人選,一律作廢。
崇禎帝打算讓周延儒入閣。崇禎二年二月,他在文華殿召見周延儒,密語多時。御史黃宗昌見狀,上書彈劾周延儒的生平穢行,御史李長春上疏說單獨召見周延儒不合禮法。崇禎帝大為光火。為進一步激怒他,周延儒上書請求罷免他的官職,崇禎帝不允,更加堅定了讓周延儒入閣的決心。這年十二月,金兵入侵,京師戒嚴。崇禎帝見局勢動亂,覺得不能再猶豫不決了,特旨拜周延儒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機務。明年二月,加太子太保銜,改為文淵閣大學士。九月,任命他為內閣首輔。
周延儒終于登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二、兩奸相爭
周延儒入閣不久,把溫體仁拉入內閣。溫體仁比周延儒更為陰險狡詐,他覬覦著周延儒那個內閣首輔的位子,處心積慮地排擠、陷害周延儒,以便時機成熟,取而代之。他拉攏吏部尚書閔洪學,御史史

溫體仁采取的第一步,是借錢龍錫來打擊周延儒。
錢龍錫是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崇禎帝即位,擢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崇禎二年十月,金兵南下,直逼北京。袁崇煥由遼東回師救援,于十一月在東便門擊敗金兵。金國國王皇太極遂行離間計,說是袁崇煥約金兵來的。正在這時,袁崇煥奏請帶兵入京休整。崇禎帝相信了,斷定袁崇煥擊敗金兵只是做個樣子,目的是借口進城休整,發動叛亂,遂下令逮殺袁崇煥。御史高捷奏劾錢龍錫與袁崇煥過從甚密,私結邊臣。崇禎帝下令逮捕錢龍錫,下獄審問。在溫體仁等人操縱下,錢龍錫被判處死刑。一些大臣為錢龍錫鳴冤,崇禎帝怒氣稍解。溫體仁覺察崇禎帝有開釋錢龍錫之意,遂約周延儒一同為錢龍錫說話。周延儒還沒體察出崇禎帝的意向,說皇上盛怒,解救很困難。溫體仁卻佯裝說: “皇上原本就不很生氣!”顯出一副十分不滿的樣子。不久,錢龍錫獲釋出獄,死罪改為流放。溫體仁逢人便說錢龍錫得以免死,他費了多大的勁云云,接著,便說他曾約周延儒一同解救錢龍錫,而周延儒怕擔風險,不愿出力。與錢龍錫交好的公卿大臣遂惡周延儒之為人。
溫體仁首戰告捷,但沒有撼動周延儒的首輔地位。他決定采取進一步行動。他和吏部尚書王永光準備起用閹黨人物王之臣、呂純如,對外卻宣揚這是周延儒首輔的意思。有人對周延儒說: “他們一伙想為閹黨翻案,公卿大臣卻歸咎于你。”周延儒愕然,開始覺察到溫體仁的用心。當崇禎帝問王之臣是否可以起用時,他說: “用王之臣,也可以昭雪崔呈秀了!”崔呈秀,薊州(今河北薊縣)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攀附魏忠賢,官至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為魏忠賢大爪牙,居“五虎”之首。崇禎帝聽周延儒這么說,有所覺悟,遂否決了溫體仁、王永光的建議。
這次,溫體仁的目的沒有得逞。
但是,周延儒的穢行越來越多,以致自己敗壞自己。他徇私任用張廷拱為大同(府治大同,今屬山西)巡撫,孫元化為登州(州治蓬萊,今屬山東)、萊州(今屬山東)巡撫,輿論嘩然;他的子弟暴虐于家鄉,惹怒了鄉人,燒了他家老屋,掘了他的祖墳; 他的哥哥周素儒冒入錦衣衛籍,做上了千戶官; 他的家人周文郁當上了副總兵; 他的姻親陳于泰在他的關照下,成為崇禎四年狀元……周延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攻擊,而溫體仁則扇風點火,處處渲染。
崇禎五年正月,叛將李九成等攻陷登州,俘虜巡撫孫元化。侍郎劉宇烈視師無功,周延儒曲加庇護。于是,給事中孫三杰、馮元飚,御史余應桂、衛景璦、尹明翼、路振飛、吳執御、王道純、王象云等,紛紛上疏彈劾周延儒。余應桂還指控周延儒接受巨盜神一魁的錢財。周延儒上疏分辯,崇禎帝雖降旨慰留,但不能不心動,對周延儒的信任有所動搖。
不久,周延儒令陳于泰上疏陳政事,宣府太監王坤秉承溫體仁之意,奏劾周延儒庇護陳于泰。給事中傅朝佑上疏說宦官不當彈劾首輔,輕朝廷,疑有奸人唆使,副都御史王志道也如是說。誰知,崇禎帝非但沒有降罪于王坤,反而免了王志道的官。周延儒欲救不能。
溫體仁從此事看出崇禎帝已開始不滿于周延儒,大為亢奮,加緊行動。他唆使給事中陳贊化彈劾周延儒: “周延儒親近武弁李元功,收受賂賄。陛下降恩停刑,李元功便說這是周延儒之功,向囚徒索取錢財作為謝禮。而周延儒目陛下為義皇上人,語有悖逆。”崇禎大怒,逮捕李元功,追查陳贊化是從誰人哪里聽說這些事的。陳贊化說是從上林典簿姚孫渠、給事中李世祺處聽說的,而副使張鳳翼也作證說周延儒確實干過那些事。崇禎更加生氣,命錦衣衛指揮王世盛拷掠李元功,李元功寧死不開口,一無所獲。崇禎帝下令王世盛降品五級,命他窮究此案。
周延儒在朝中處境尷尬,他雖覺察出溫體仁覬覦首輔席位,但尚存一線希望,設想溫體仁不會忘他的提攜之恩,危難之際拉他一把。不料,溫體仁不但拒絕幫助,還落井下石,用計罷黜周延儒的幾個好友,使他孤立無援。
周延儒無奈,于崇禎六年六月上疏,要求回家養病。崇禎帝詔準,賜給一些白金、彩緞,派人護送他回宜興老家。
周延儒做了3年內閣首輔,終于被另一奸臣溫體仁排擠出去。
三、第二次出任內閣首輔
周延儒離去后,溫體仁出任內閣首輔,專權跋扈,排斥異己。一時間,朝廷中奸人盈路,剛正之臣如鄭三俊、劉宗周、黃道周、文震孟等受到攻擊,一個個被排擠出朝廷。閹黨殘余則極為活躍,鼓噪著要為魏忠賢等人翻案。溫體仁自排擠錢謙益起,便與東林黨人結冤。為了壓制東林黨人,他有意靠近閹黨殘余勢力。有名薛國觀者,西安府韓城縣(今屬陜西)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曾為閹黨分子,素仇東林黨,溫體仁把他拉入內閣。對溫體仁和閹黨所作所為,東林黨人張溥、馬世奇深為憂慮。張馬二人同為崇禎四年進士,這年會試的主考官是周延儒,他們同周延儒有師生之誼。周延儒當年幫助溫體仁排擠錢謙益,深為東林黨人仇恨。但東林黨人見溫體仁當權以來,閹黨活躍,大有翻案之勢,遂摒棄前仇,與周延儒交好,要幫他再入內閣,以扼制閹黨殘余。張溥、馬世奇去拜見恩師,對周延儒說: “恩公若再度為相,改弦易轍,可重得賢聲。”周延儒聽出話外之音,愿在他們幫助下東山再起,若有那么一天,定然不會忘了東林黨人。
于是,東林黨人積極活動,打通關節。而自周延儒去后,溫體仁、張至發、孔貞運、劉宇亮、薛國觀相繼出任內閣首輔,朝政在他們的操縱下更加腐敗; 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起義軍不但沒能剿滅,卻日漸壯大; 與金軍作戰屢敗,崇禎九年,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虎視關內。崇禎帝不由得思念起周延儒來,他覺得周延儒當首輔時,情形還要好些。正在這時,東林黨人通過崇禎帝的侍臣贊譽周延儒,于是,崇禎帝詔周延儒入京。崇禎十四年二月,詔令送達宜豐周家。
九月,周延儒入京,再度出任內閣首輔。
周延儒應召臨行時,東林黨人囑他辦幾件事,請他不要忘了誓約。周延儒慨然道: “我定盡力為之,以謝諸公。”既任首輔,他照東林黨人的建議,悉反溫體仁以來的弊政。他奏請蠲免欠糧,兵殘歲荒之地,減當年地租。蘇州(府治吳縣,今江蘇蘇州)、松江(府治華亭,今上海松江)、常州(府治武進,今江蘇常州)、嘉興(府治嘉興,今屬浙江)、湖州(府治烏程,今浙江湖州)諸府大水,許以明年夏稅代漕糧。寬赦戍罪以下,皆得還家。恢復因事受牽連的舉人的功名,擴大科舉名額。召還因言事忤怒崇禎帝而被流放的李清等人。
朝野不知這是東林黨要周延儒辦的,以為是周延儒的杰作,為他這些舉動而歡呼雀躍,自即位以來一直愁眉不展的崇禎帝也有了歡樂之色。
周延儒見狀,乘機對崇禎帝說: “那些老成有名望的大臣,不可輕棄。”于是,經奏請崇禎帝批準,以鄭三俊為吏部尚書,劉宗周掌都察院,范景文長工部,倪元路佐兵部。還起用了李邦華、張國維、徐石麒、張瑋、金光辰等人,委以要職。追贈已故的文震孟、姚希孟等,釋放在押的傅宗龍。這些人大都是東林黨人。
朝野稱贊周延儒,崇禎帝更加器重他。崇禎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禎帝受群臣朝賀,他讓周延儒面向西站好,他本人東向揖拜,說: “朕以天下聽先生!”
四、賜死于家
周延儒再任內閣首輔,著實做了幾件好事,但這些措施皆出自東林黨人,非他本意,只是為報答東林黨人援助之恩,不得不做。周延儒在治國理民上實屬庸材。第二次當政那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福王朱常洵,發福王府金銀賑濟饑民,一時間從者如流,兵勢大盛。在南方,張獻忠率部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大明帝國岌岌可危。對此,首輔大人束手無策。一度稱頌周延儒的大臣們日漸責難。周延儒貪財,手下一幫官員都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好手,他們狐假虎威,為非作歹。周延儒很快威信掃地,成為眾人斥罵的對象。
“流寇”橫行無阻,清軍不時破關而入,大肆搶掠。崇禎十六年十一月,清兵自墻子嶺、青山口入關,京師戒嚴。明廷在關內設有兩個總督,即范志完與趙光汴,他倆下統四督臣、六巡撫、八總兵,嚴密布防,大纛如林。可一望見清兵,大明官兵如羊見虎,避之惟恐不及。大清兵長驅直入,越畿輔,入山東,進江蘇,一直打到沭陽(今屬江蘇),如入無人之境。清兵一路搶掠,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滿載而歸。明廷聽說清兵北上,舉朝震驚,京師再次戒嚴。周延儒上疏,愿出馬督師,崇禎大喜,降手敕,把他比做召虎、裴度,賜章服、白金、文綺和上等好馬4匹,拿出大批金帛,讓周延儒帶著賞軍。周延儒膽小,出了都門,至通州(今屬北京)便不敢再往前走了。他偵知清兵急于回歸,意不再戰,便整日與幕僚飲酒作樂,天天飛騎入京送捷報。崇禎帝被蒙在鼓里,見捷報頻傳,大喜過望,屢賜璽書褒揚。明將尾隨清兵而行,如同歡送,清兵沿途于樹上大刻“諸官免送”字樣,嘲諷明朝將士。四月,清兵全部安全出口。
崇禎帝論功行賞,加周延儒太師官銜,賜銀幣、蟒服,封他的兒子為中書舍人。還將他交回的敕令藏于內府,以永記他赫赫戰功。周延儒故作姿態,辭太師官銜,崇禎帝又是一番褒揚。
誰知,三兩天后,錦衣衛指揮駱養性上疏揭發周延儒督師退敵之真象。駱養性出掌錦衣衛,原本是周延儒薦舉的。錦衣衛乃特務機構,專門監視吏民的舉動,故駱養性對周延儒極為了解,也知道他已惹起公憤,遂背叛薦主,動用錦衣衛的特務,監視周延儒的動向,偵查他的過失。待周延儒凱旋,崇禎帝大加獎賞,周延儒得意洋洋之時,駱養性把刺探到的真象奏白崇禎帝。
還在興頭上的崇禎帝氣暈了,想不到他倚重的首輔竟如此欺騙他,命兵部議處。
周延儒慌了,席藁待罪,自請流放戍邊。
崇禎帝覺得周延儒是他兩次欽委的首輔,還曾做過幾樁讓他滿意的事,遂加寬赦,讓他乘驛馬回家養老,還賜路費百金。公卿大臣認為這樣太便宜了周延儒,要求從重處置,崇禎帝下詔說周延儒功大于過,免予處罰。
周延儒灰溜溜地離京南下,回宜興老家去了。
群臣見周延儒就這么走了,大為不滿。給事中郝


崇禎帝不知道周延儒及其爪牙背地里干了這么多壞事,他震怒了,親御中左門,審訊吳昌時。吳昌時死不認賬,他的腿被打斷了,還是不招供。他知道,一旦招供,必死無疑; 不招供,或許還有一線生機。這時,御史蔣拱宸當面揭露他勾結宦官,為非作歹,列舉大量事實。崇禎帝怒不可遏,判處吳昌時死刑,收監待斬。同時,有殺周延儒之意。
閣臣魏藻德、陳演也極為怨恨周延儒。魏陳二人同為薛國觀門人。薛國觀任內閣首輔時,吳昌時為行人——一個掌奉節、奉使的官。薛國觀素惡吳昌時之為人,待考選官吏時,吳昌時擔心薛國觀跟他過不去,通過薛國觀的門生求見。薛國觀虛與周旋,說讓他去吏部任職。等任命下來,吳昌時的官位是禮部主事,權勢很小。吳昌時恨恨不已,遂聯合東廠理刑官吳道正揭發薛國觀受賄之事。后來,薛國觀被免官、處死。魏藻德、陳演欲為恩師報仇,吳昌時已判死刑,他倆便拿吳昌時的主子周延儒開刀,歷數周延儒之罪。
崇禎帝被眾大臣說得心動了,下詔削去周延儒本官及一切兼職,發兵逮捕周延儒入京。
周延儒知道皇上震怒了,自己性命難保。押送路上,他裝病不走,托從前的輔臣王應熊入京為他說情。崇禎帝獲悉,王應熊剛入京,未待說一句話,便喝令他回去。周延儒沒指望了,只得上路。
到了京師,周延儒被關押在正陽門外一座古廟里。他上疏乞求開恩,崇禎帝不予理睬。執法部門判處周延儒流放戍邊,崇禎帝說太輕; 周延儒的幾個朋友上疏說情,崇禎帝斥其荒謬。這年冬十二月,吳昌時被斬首。崇楨帝傳詔,勒令周延儒自盡,籍沒其家產。
周延儒自盡身亡,成為明朝第3個被殺的輔臣。
上一篇:周坦
下一篇: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