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石鐘山
著名游覽勝地。在江西湖口縣鄱陽湖口、長江之濱。兩山對峙,聳立南北,分別稱為上石鐘山和下石鐘山。名稱來歷,自古說法不一。北魏酈道元認為山下深潭,風吹浪擊石,聲若洪鐘,故名。唐代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石頭,北面的擊之聲清脆而高亢,南面的聲厚重而模糊,山名由此而來。宋代蘇軾與長子蘇邁泛舟石鐘山考察后,寫下《石鐘山記》以聲定名。清代則有人認為全山內空,上銳下寬,如鐘覆地,以形定名。石鐘山之得名,早在漢代《水經》上就有記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山上奇石突兀,山下穴縫眾多。登山眺望,廬山郁郁蔥蔥,秀麗挺拔。長江浩蕩東來,一瀉千里,鄱陽湖水,萬頃煙波,白帆點點,風景十分壯觀。石鐘山地形高聳,陡削崢嶸,控江扼湖,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號稱“江湖鎖鑰”,自古為軍事要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天下,戰船經常在這里交鋒,太平天國在此駐兵達五年之久,在此打得湘軍水師潰不成軍,逼得曾國藩投水自殺,幾乎喪命,歷代著名人士如陶淵明、李白、顏真卿、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陸游、文天祥、朱元璋、蔣士銓等均曾在此賦詩題詞,可稱文山詩嶺。山上從唐代起就有建筑。幾經興廢。現存半山亭、懷蘇亭、紺園、船廳、江天一覽亭、鐘石、報慈禪林、太平遺壘、浣香別墅,太平樓、石鐘洞、同根樹等均為清代重建。石鐘山劃入廬山旅游區后,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生元說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