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琳》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釋慧琳》人物故事小傳
釋慧琳,生卒年不詳。俗姓劉,秦縣(江蘇)人,南朝劉宋僧。道淵之弟子。少出家于建康冶城寺。通諸經,好老莊,好語笑誹諧,長于著作。注《孝經》、《莊子·逍遙游》及《老子道德經》等。劉義真等權貴賞識之,薦于文帝,甚得寵信,時與議論機密,有“黑衣宰相”之稱。所著《黑白論》、《均善論》,批評當時《般若本無》之說,以為:“析毫空樹,無傷垂蔭之茂;堆材虛空,無損輪奐之美。”抨擊宗教虛構,以為:“效神光無徑寸之明,驗靈變為無纖介之實。”諸若此類,皆謂于事不符。認為佛教用凈土、地獄之說誘引威嚇民眾,揭露寺院僧侶追求豪華,結黨營私;主張廢鬼神之說,做修利遷善之事。其批判佛教,貶黜釋氏,舊僧憤而欲加擯斥,然得文帝庇護,方免被逐出僧團。后因觸罪,謫配交州。
〔正 史〕
慧琳者,秦郡秦縣①人,姓劉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內外之學,為廬陵王義真所知。嘗著《均善論》,頗貶裁佛法,云:“有白學先生,以為中國圣人經論百世,其德弘矣,智周萬變,天人之理盡矣。道無遺旨,教罔遺筌,聰睿迪哲,何負于殊論哉。②有黑學道士陋之,謂不照幽冥之途,弗及來生之化,雖尚虛心,未能虛事,不逮西域之深也。③”為客主酬答,其歸以為“六度與五教并行,信順與慈悲齊立”。④論行于世。舊僧謂其敗黜釋氏,欲加擯斥。文帝見論賞之,元嘉⑤中,遂參權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賓客輻湊,門車常有數十兩。⑥四方贈賂相系⑦,勢傾一時。方⑧筵七八,座上恒滿。琳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書佐,權侔宰輔。⑨會稽孔覬嘗詣之,遇賓客填咽,暄涼而已。⑩覬慨然曰:“遂有黑衣宰相,可謂冠屨失所矣(11)。”注《孝經》(12)及《莊子·逍遙篇》,文論傳于世。
《南史·夷貊列傳·上》卷七八
《孝經》(12)一卷·釋慧琳注。
《隋書·藝文志》卷三二
[注 釋]
①秦郡秦縣:今江蘇省六合縣。②“教罔”句:遺筌:謂丟失根本。《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荃,同“筌”,捕魚器具。迪哲:亦作“迪喆”。蹈智。謂蹈行圣明之道。殊論:猶異論。指釋家學說。③“謂不”句:照:告知,反映。及:涉及。化:變化,改變。不逮:不及,比不上。西域:猶西方、西土。佛教發源于印度,印度在中國之西,故常以此代稱。④“六度”句:六度(du):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aramita(波羅密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禪定)、智慧(般若)。五教: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理道德的教育。信順:忠信而順從。儒家鼓吹的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之一。慈悲:佛教語。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⑤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年號(公元424—454年)。⑥“賓客”句:輻湊:亦作“輻輳”。聚集,集中。兩:通“輛”。⑦相系:謂接連不斷。⑧方:并列,并排。⑨琳著高屐:屐:木頭鞋。通呈:掌管賓客往來聯絡事務的人。書佐:官名。主辦文書的佐吏。侔(mou):相等,等同。⑩“會稽”句:孔覬:南朝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思遠。不媚權貴,性嗜酒,醉日常多。而明曉政事。后仕歷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封輔國將軍兼會稽郡守。填咽:充滿空間。形容聲響很大。暄涼:猶寒暄。(11)“遂有”句:遂:竟。黑衣:指僧。因僧徒常衣黑袈裟,故稱。冠屨:亦作“冠履”。帽與鞋。頭戴帽,腳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12)《孝經》:儒家經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說不一,以孔門后學所作一說比較合理。論述封建孝道,宣傳宗法思想,漢代列為七經之一,今以《十三經注疏》本為主,系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清代皮錫瑞另有《孝經鄭(玄)注疏》二卷。
[相關史料]
淵弟子慧琳,本姓劉,秦郡人。善諸經及莊老,俳諧好語笑,長于制作①,故集有十卷。而為性傲誕②,頗自矜伐。③淵嘗詣傅亮④,琳先在坐,及淵至,琳不為致禮。淵怒之,彰于顏色。亮遂罰琳杖二十。宋世祖雅重琳,引見,常異獨榻,顏延之⑤每以致譏,帝則不悅。后著《白黑論》⑥,乖⑦于佛理。衡陽太守何承天⑧與琳比狎⑨,雅相擊揚⑩,著《達性論》,并拘滯一方(11),詃呵釋教。顏延之及宗炳(12)難駁二論,各萬余言。琳既自毀其法,被斥交州。世云淵公見麻星者即其人。
《孝經》一卷·釋慧琳注《隋書》卷三二
[注 釋]
①制作:創作,著作。②傲誕:傲,傲慢;誕,放蕩,放肆。③矜伐:矜,音jin:驕傲;伐,自夸。④傅亮(公元374—426年):南朝宋北地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人,字季友。博涉經史,尤善文詞。晉末為建威參軍。被桓玄選為秘書郎。后隨劉裕,從征關洛。入宋,佐命有功,入直中書省,專典詔命,總國政。劉裕(武帝)死,受顧命輔少帝,復任中書監、尚書令。又與徐羨之等廢殺少帝,迎立文帝。后因殺少帝罪被處死。明人輯有《傅光祿集》。⑤顏延之(公元384—456年):南朝宋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字延年。少讀書無所不覽。東晉時曾為杭州功曹。入宋,歷太子中舍人,始安、永嘉太守。嗜酒,不護細行、性激直,屢犯權要,自稱“狂不可及”,人稱“顏彪”。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領湘東王師。與謝靈運俱以文采齊名,世稱“顏謝”。原集已佚,明人輯有《顏光祿集》。⑥《白黑論》:又稱《均善論》。大意見前慧琳小傳。⑦乖:違背。⑧何承天(公元370—447年):南朝宋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北)人。幼承母教,博學。仕晉為太學博士。晉宋禪代之間,與傅亮共撰朝儀。入宋,官尚書左丞。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任著作佐郎,撰國史。國子學立,領博士。官至御史中丞。善奕棋、彈箏,精歷算,改定《元嘉歷》,使定冬至時日更準。作《宋書》未就。另撰《春秋前傳》、《達性論》、《報應問》等。原集已佚。⑨比狎:意謂過分親近,關系甚密。⑩雅相擊揚:雅,推崇;揚,宣揚。大意是互相稱道。(11)拘滯一方:指偏執,拘泥于一個方面。(12)宗炳(公元375—443年):南朝宋南陽涅陽(今河南鄧縣東北)人,字少文。善琴書,精于言理。屢被薦舉,均不就。好山水,愛遠游,曾入廬山與慧遠考尋文義。古有《金石弄》曲,久已絕響,唯他能通,文帝令樂師楊觀就之受學。
上一篇:《郭子興》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郭子興》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金太宗完顏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金太宗完顏晟》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