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西陵峽·昔日險灘鬼見愁
“三峽之險,西陵為最”。西陵峽又名西峽、歸峽,全長75公里,自西而東分上中下三段。上段由香溪口至廟河,約18公里,中段由廟河至南坨,為廟南寬谷,約33公里,下段由南沱至南津關,約24公里。
昔日峽中河道紊亂,險灘無數。“西陵灘如竹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最險的青灘、泄灘、崆嶺灘,位居著名的“川江五大險灘”之列。舊諺有云:“打青灘,絞泄灘,祈禱山神保平安。泄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崆嶺灘在崆嶺峽東口,為三峽灘中之冠。崆嶺者,“空舲”、“空冷”也。由于巨石梁橫亙江心,將水道一分為南北二漕,漕內水道極窄,礁石交錯,亂流喧騰,舟必空舲而過。船工至此,則空冷之感直透脊背。灘心有一形如二人擁抱的大礁石,俗呼“對我來”。舟對它開,則平安通過;避之則船毀人亡。相傳龍宮的三公主與青年漁民李強結婚后,立志把崆嶺灘航道上的險灘一一用寶珠標清。公主投下二十四顆寶珠,變成二十四塊礁石,只有一處最險的暗灘沒有寶珠可投。公主和李強雙雙跳入江中,化為礁石,就是后來的“對我來”。1981年筑起葛洲壩后,此處險灘才平。
峽中勝景有“兵書寶劍”、“牛肝馬肺”、“黃牛”、“燈影”等“西陵四峽”和著名的“宜昌八景”。
孔明藏兵書
香溪與青灘之間,有段4公里長的峽谷。北岸懸巖峭壁上有一處凹進去的山洞,穴中巖石形似書本,人呼“兵書石”。石下巖壁上,有根插入江中的寶劍形石柱,人稱“寶劍石”。相傳當年諸葛亮過此地時,身患重病,命人把他一生心血寫就的兵書藏到半山絕壁,下豎寶劍護守。有人說,他是怕后人生吞活剝,不再研究新戰法,“兵法在一心,兵書總言固;棄置大峽中,恐怕有人誤”。也有人說,他是要以此激勵后來的軍事家積極探索,超過自己。人們遂稱此地為“兵書寶劍峽”。
諸葛亮死后,有吳姓大官派人登崖取書,兵書上現出“有才者取,無才者亡”八個金字,把貪官嚇得再不敢有非分之想。實際上,“兵書”乃是古代懸棺葬遺物。“寶劍”為石灰巖崩落而成。《歸州志》載:唐雅州刺史王果過此,見巖上有物如棺,命人視之,果棺,有碑云:“欲墜不墜遇王果,三百年后重收我。”后人因此又稱其為“棺木峽”,又因棺木色如鐵、如瓦,也稱“鐵棺峽”、“瓦棺峽”。
黃牛朝暮見
西陵峽廟南寬谷中的黃牛峽,因巖上天然生成黑人牽黃牛的影象而得名。峽岸高聳,江流迂回,舟行二日,猶能見此。故行者有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李白《上三峽》詩云:“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歐陽修《黃牛峽祠》亦云:“朝朝暮暮見黃牛,徒使行人過此愁;山高更遠猶見望,不是黃牛滯客舟。”
大禹治水時,五大星宿來助陣。土星化為一條大黃牛用犄角奮力掀推,開出四百里峽道,立了大功。百姓們歡呼雀躍,乘船載二十四頭肥豬來酬謝。可是黃牛已去,只留下影子在巖壁上。大禹守住石巖,也化為巨人影子,嵌在巖上。百姓們坐的船遇風暴,擱淺在黃牛山下游,變成現在的中堡島,二十四頭豬變為黃陵廟前的礁石,人呼“二十四銖”。后人為紀念黃牛,蓋黃牛廟祭祀。
黃牛廟據說為魯班所建,址在黃牛峽南岸。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入蜀途中游此,見古廟破敗,感慨萬千,親自主持重修,并題刻:“古傳所載黃牛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僅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北宋時,歐陽修貶夷陵縣令。由于他只信大禹開山,不信黃牛鑿峽,便改黃牛廟為“黃陵廟”。廟宇今存建筑為明清及近代增修。禹王殿為仿宋重檐歇山式,建筑進深、面寬各七間。祀奉大禹,上懸“玄功萬古”盤龍金底黑字大匾和“砥定江流”小匾。殿外右側有高懸“云霄一羽”匾額的武侯祠和古六棱碑。殿后有茶圣陸羽鑒定為“天下第四泉”的黃牛泉。
古往今來,到此憑吊禹王者甚多。明代王士禎《黃陵廟》云:“秭歸來百里,突兀見黃牛;下水才朝暮,行人已白頭。山川夔路險,疏鑿禹功留;尚憶平成日,茫茫辨九洲。”
流水若鳴琴
西陵峽北峰下有條清溪,由北向南縈繞三游洞后匯入長江。江黃溪綠,色彩迷人。這就是“峰巒壓岸東西碧,桃李臨波上下紅”(宋·趙抃)的下牢溪。
相傳以前溪中居住的青龍每年到東海去游玩時都不擇路線地亂行,給百姓帶來不少災難。奉命治水的鯀就在這里筑起石壩,囚住山溪和青龍。禹用分流疏導法治水,放了青龍,泄了壩中積水,山溪恢復了原樣。后人因這一囚一放,稱之為“下牢溪”。一說吳剛在月宮中受罰砍樹,日久生怨,揮斧把月亮砍了個缺口,從此月有圓缺之變。吳剛因此被打下凡塵,從這條溪中押入水牢,故得名。又有一說,下牢溪實為“下撈溪”。當年陸游泉修好后,陸游一高興,揮手時把腕上表妹唐婉贈的定情物玉鐲掉入水中。漁翁們自告奮勇下水撈出。陸游因此題名“下撈溪”。日久字脫,人們錯叫成“下牢溪”。
溪源一為宜昌境內大埡的麻家溪,一為牛坪的小麻溪。二水會于馬巖頭,經三游洞入江,長50公里,清澈碧透,曲折奔流。水石相擊,如琴鳴磬奏。溪邊有古人石刻“流水鳴琴”。兩岸峰巒聳峙,飛瀑垂練,竹木繁茂,有“一線天”、“飛虹橋”、“寶塔山”等勝景。入江口右岸有十余座瓦屋,為古“下牢戍”、“下牢津”、“下牢關”、“下牢口”舊址。宋代趙抃游此,曾作詩云“青岫重重春水綠,卻疑春在武陵溪。”曾為夷陵令的歐陽修所作《下牢溪》詩亦云:“隔谷聞溪聲,桑溪渡橫嶺;清流涵白石,靜見千峰景。崖花無時歇,翠柏郁何整;安能戀潺湲,俯仰弄云影。”
督郵爭界石
崆嶺峽山頂,為東漢時建平郡(今秭歸)和宜都郡(今宜昌)交界之處。有一天,巫山神女瑤姬見江中灘如竹節稠,行舟艱難,就向北極仙翁借來五光十色的金星,拋到崆嶺山上,為船工導航。建平、宜都的督郵見珍珠降在兩郡界上,都想獨吞,二人打得頭破血流。瑤姬一氣,撒出一把石砂。石砂落到督郵身上,督郵變成石人;落到金星上,金星變成了石頭。至今石人猶在,形似二人扭臂打架,人稱“督郵爭界”。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輝澤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昆明·春城花都千戶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