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天安門
原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在北京市區中心。創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初名承天門,表示皇權承受天命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改建后始稱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金碧輝煌,象征皇帝“九王”之尊,為城門建筑中之等位最高者。城樓以漢白玉須彌座為基,建于10多米高的磚砌城臺上,總高達33.7米。城樓下是碧波粼粼的金水河,河上架有五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金水橋。城樓前兩對雄健的石獅和挺秀的華表巧妙的相配合,使整個建筑主次分明,氣勢雄偉。舊時凡皇帝即位登基,冊立皇后,都在城樓上頒詔,凡皇帝祭祀天地,迎娶皇后都由此門出入。明、清兩代,門前為一封閉型庭院,只有兩側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南面的大明門(清代改大清門)與外界相通。今廣場東西兩邊原為中央六部等政府機構。新中國建立后已改建和擴建為大廣場,面積40萬平方米,可容50萬人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廣場之一。廣場東、西、南面先后興建了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毛主席紀念堂等大型建筑。高大的城樓,寬闊的廣場,雄偉的建筑,開闊的長安大街渾為一體,氣勢磅礴,莊嚴雄偉。天安門是新中國的象征,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此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的莊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運動、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重大事件,都與天安門的名字連在一起。它以卓越的雄姿和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旅游者。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天命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