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軍閥打軍閥的惡果
張勛復辟垮臺之后,以“再造民國”功臣自居的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再次擔任國務總理,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實權。段祺瑞和支持他的政客們,借口民國已被張勛復辟所破壞,主張另行成立臨時參議院,以實現其拋棄《臨時約法》和國會的目的。臨時約法和舊國會,是民國的象征,段祺瑞政府加以廢棄,孫中山認為這是對民國的背叛,決不能夠容忍。1917年7月,孫中山由上海到達廣州,號召擁護《臨時約法》,恢復舊國會。這時,他對北京軍閥已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明確指出段祺瑞政府是“偽共和”,和張勛復辟實質上沒有什么差別。他強調必須打倒偽共和,建立真共和。在孫中山和中華革命黨的影響下,海軍總長程璧光脫離北京政府,率第一艦隊南下廣州,并發表宣言,擁護“護法”。8月,150多名響應護法號召的議員,相繼到達廣州。當時桂系軍閥陸榮廷和滇系軍閥唐繼堯在爭權奪利上和段祺瑞的矛盾很大,又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想利用孫中山的名義來對抗段祺瑞,因此也假意地表示擁護約法,擁護孫中山。9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集了非常國會,組成了護法軍政府,孫中山為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同北京的段祺瑞政府相對立。在北洋軍閥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之間,也存在著較深的矛盾。當時,段祺瑞決心“武力統一”中國,派直系軍隊進入湖南攻打護法軍。馮國璋卻企圖勾結西南軍閥以排擠段祺瑞,因此便指示他的軍隊采取消極態度,并提出了“和平統一”的口號,對護法軍政府表示讓步。陸榮廷、唐繼堯此時大肆活動,拉攏國會議員,排斥孫中山,破壞護法運動。西南軍閥在和直系軍閥勾結起來之后,就不再支持孫中山的北伐。1918年1月,兩廣、云貴等省軍閥,在廣州成立“西南自主各省護法聯合會”,同孫中山領導的護法軍政府相對抗。5月,孫中山憤而向非常國會辭去大元帥職務。在反動政客的操縱之下,非常國會改組護法軍政府,改大元帥制為總裁制,選舉陸榮廷、唐繼堯、孫中山等7人為總裁,以此削弱孫中山的權力。軍政府的實權被西南軍閥陸榮廷等人所把持,孫中山離開廣州去上海,護法運動至此失敗。
護法戰爭的失敗,固然是與沒有堅強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觸及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務,缺乏集中統一的指揮和協調一致的軍事行動有關,然而,孫中山在護法戰爭中的一個重要失誤是不懂得用革命軍隊代替舊軍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希望寄托在滇、桂軍閥身上,利用西南軍閥反對皖系軍閥,結果使自己陷入被動并最終失敗。
上一篇:依賴外國石油的風險
下一篇:印尼民族英雄伊瑪目·朋佐爾受騙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