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地獄
20世紀30年代初葉,日本政府為擴大侵略戰爭,大力推行培養軍事后備力量的軍國主義教育制度。這種軍國主義教育具有相當的反動性和危害性,其重要表現就是考試地獄問題。教育當局把考試作為解決校舍不足和入學人數增加的矛盾的一種方法。升中學、升大學皆須經過嚴格考試,按成績高低升入高一級學校。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批學生被考試所淘汰,形成了“入學難、就業難”的趨勢。能否升學,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前途,考試成為學生及家長關注的焦點。為準備升學,教師領著學生復習,每周幾乎都有考試,小考不斷,大考頻繁,學生的精神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在升學考試中,有些學生由于過度疲勞,昏倒在考場;有的未被錄取,竟上吊投河;有的因考試成績低劣,被家長斥罵、教師指責、同學嗤笑而苦惱萬分。學校似牢籠,考試如地獄。
學校以種種考試方式把學生弄得頭昏腦脹。父母為使子女有一個好的前途,也助紂為虐,逼著孩子拼命讀書、復習功課。升學考試是一種競爭考試,嚴重地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考試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與考試難、入學難、失學率高相應,“就業難”也成為日本的一個嚴重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學生含辛茹苦,經過無數考試關卡進入大學,但畢業生,卻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1939年東京《朝日新聞》以“如刀斬弓弦似的切斷了大學畢業生就業門路,就業比去年減少一半或三分之一,無情地打擊了青年人”為標題,報道了就業極難的實況。大學畢業生有一種優越感,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高不成,低不就,這也為就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中學畢業生找工作之難較大學畢業生有過而無不及,據1931年的統計,中學畢業生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升入上一級學校,有三分之二需要就業或準備再投考。
在國民要求提高教育、解決就業問題的背景下,日本當局企圖在中學設置職業學科或實業學科,借以解決中學就業問題、緩和考試難造成的社會壓力,但只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考試難、就業難”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竭力奉行擴張主義政策,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導致國內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就業機會銳減,工人都大批失業,因而中學生大學生畢業意味著失業也就算不上什么奇聞怪事。考試難、就業難還與當時日本的選拔人才制度有關,由于軍事主義的強烈影響,當時日本軍閥政府公布的有關學校令中規定,國家所需的人才或地方骨干人物,停止按初中、高中、大學的順序來培養,主要是從軍隊中物色選拔,這就更加劇了考試的競爭和就業的難度。
當時,有些教育界人士主張建立一個“入學不難,就業不難,取得學歷不難的學校教育體系”,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育幻想,因為考試難、就業難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不徹底解決整個社會問題,考試難、就業難問題就永遠難以徹底解決。
上一篇:絕圣棄智、絕學無憂
下一篇:背棄諾言敗失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