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均輸平準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由官營商業集中掌握貢物運輸和用大量物資穩定市場物價的經濟思想。均輸的原意是“齊勞逸而便貢輸”(《鹽鐵論·本議》),由西漢桑弘羊首先提出并推行。當時,各郡國諸侯按例都應把本地的土特產品作為貢物送到京師,這樣不僅要征用大量農民從事勞役,長途運輸還常常使貢物變質。同時,各郡國土特產品運抵京師后和其它地區的同一產品相比,會成為劣品,其市場價格往往不抵運費。創行均輸后,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吏,集中掌握貢物,除特優者直送京師外,一般貢物則運往鄰近高價地區出售,從而減少了貢物輸送過程中的損失,減輕了農民的勞役,增加了財政收入。后來,唐代劉宴又把均輸思想的基本原理運用于糧食轉運和常平制度中,以穩定糧價。平準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由國家掌握大量物資和經濟力量,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穩定市場價格。其也是桑弘羊汲取范蠡的自然價格觀和《管子》的輕重理論后首創,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推行均輸法后富商大賈操縱市場牟取暴利的行為,平抑由一些封建官僚機構利用手中現金競相爭購而造成的物價上漲。平準思想不僅能穩定市場,使國家免受損失,還有利可圖,深為后代統治者和思想家所重視。此后,王莽實行的“平市”,北宋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都是平準法的變形。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地主制經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