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蔡襄
《蔡襄》:蔡襄(1012—1067),宋代書法家。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宋仁宗天圣年間中進士,歷知福州、泉州、杭州,官至端明殿學士,卒謚忠惠。性耿介,工詩文,善書法,學顏真卿,并取法晉人。《宋史》本傳稱其工于書,為當時第一。歐陽修稱蔡君謨書法獨步當世。正楷書端莊沉著,行書淳淡婉美,草書參用飛白法。米芾評其書 “如少年女子,訪雨尋云,體態妖嬈,行步緩慢,多施鉛華”。《書史會要》云: “筆甚勁而姿媚有余,自珍其書,以謂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而復推為宋朝第一也。” 傳世作品有《晝錦堂記》、《萬安橋記》和《澄心堂紙帖》等。
一絲不茍
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中,蔡襄成名最早。他年望最高,比蘇軾、黃庭堅、米芾三人大二三十歲,深得后者尊敬和推崇。后者在書法藝術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響。
蔡襄特別重視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研究。他幾十年堅持習書,筆不離手,帖不離案,刻苦勤奮的他終于練出了一筆好字。其字從顏真卿入,又取法晉人,真、草、隸、篆、飛白各體皆精,內中加入自己的體會和創新,別有一番風格。
蔡襄像
蔡襄為人謙虛謹慎,書德很高,也輕易不為別人作書; 若為人作書,便異常認真,一絲不茍,從不失法度。寫得不滿意,就撕了重寫,十次八次,不厭其煩。這一點,受到當時人們的極大尊敬和贊揚。最突出的是寫《晝錦堂記》時,為使求書者稱心滿意,他費盡了心思。《晝錦堂記》楷書18行,行書39個字,工作量相當大。但他力圖精益求精,每個字都仔細體會,反復揣摩,思慮成熟了再認真去寫。寫完后,再從中選取不失法度、十分滿意的字用來刻石。這樣擇其優者而選之,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因于此,人們又稱《晝錦堂記》為“百衲碑”,意思是說整個碑文都由優中選優的字拼貼而成,像補綴而成的袈裟。
《澄心堂紙帖》 (局部) 宋 蔡襄
上一篇:扇面趣談·蕭蛻
下一篇:楹聯趣談·蔡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