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墟集
中國農村定期或不定期市集的通稱。是適應農民及其他小生產者進行產品交換而產生并隨之發展而發展的。最初稱市,唐宋時稱草市,以后名稱逐漸多樣化,南方稱墟或墟市,北方稱集或集市,城郊仍稱草市,西南地區稱街或場,有廟寺的定期市集則稱廟會或廟市。中國墟集起源很早,殷周之時即有“日中為市”(《易·系辭下》)和“五十里有市”(《周禮·地官·遺人》)的記載。早期墟集大多僅限于使用價值的品種調濟和余缺調濟,用直接交換的方式進行。唐宋時期有很大發展,交易內容也有變化。如王健《汴洛即事》詩:“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賦書》:“凡江淮草市,盡近水際,富室大戶,多居其間。”此時,墟集逐漸發展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沒有商人涉足的墟集,另一種是有商人涉足甚至開設固定店肆的墟集,且后一種具有蓬勃發展之勢,規模越來越大。至明清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多,墟集又有進一步發展,主要表現是集期加頻,墟集增多,有的甚至天天有集,并形成了基層的商品流通網絡。有些墟集還有棚屋貨架等固定設施,出現了坐商、鋪戶、牙行等,并具有專業化傾向,成為初級土特產品的集散地。墟集絕大部分在農村,因而成為農村傳統的貿易形式,對促進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具有重要作用。直至現在,農村仍保留著這一傳統形式。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均輸平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大明宮遺址